永续发展看环保制度
和煦春天,万物生机焕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代表、委员的介绍和评论增添了经济社会发展春的生机、春的活力、春的希望。
这里介绍3位学者对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见解。
一是制度建设呵护“清新福建”。据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珍代表介绍,多年来,福建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全省12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为优。福建之所以“清新”,除了自然禀赋好,政府和百姓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福建多年坚持不懈搞“四绿工程”,绿化城市、绿化村庄、绿化交通沿线,还有沿海防护林。政府舍得在环保上花钱,环保投入逐年增加。今年“清新福建”还将迎来一件喜事:福建计划年内完成全省生态红线的划定,省里已经初步制定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张玉珍表示,希望这个制度能有法律效力,要像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一样管住生态红线。
二是依法强化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力。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代表表示,新的《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重新定位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了环境监管的法律手段和制度设计。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亟须提升。为此,应着力加强环境质量控制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研究,注重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使环保工作跃上新高点。
三是以制度创新解决环保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委员表示,我国的环保问题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核心是创新,最主要的创新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环境治理完全可以打造为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在国家层面,应该实施工业绿化战略。现代工业绿色技术相当成熟,已经发展到可以不伤害百姓健康的水平。在德国的母亲河莱茵河畔,就建有世界上最环保的炼钢厂。实施工业绿化战略首先要抓的是污染大户——用煤炼焦炼钢的重化工业,其次是柴油车。相信用不了5年时间,污染状况就能够大大减少,同时也解决了产业转型的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