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科研团队献策大气污染防治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团队为期半年的国际合作项目“东北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社会群体认知差异与政策效果评估”通过了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的答辩评审,并向社会发布了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社会群体认知差异调研报告、区域性政府微博府际信息扩散调研报告、东北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效果评估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强化城市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的联防联控能力。
早在2014年初,大连理工大学李鹏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曾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展开学术交流。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是由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亚洲共同发起建立的非营利组织,2007年注册成为联合国第二类伙伴关系机构。成立至今,该组织始终致力于利用知识网络与伙伴关系帮助亚洲各国政府与1000多个城市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识别并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截至2015年1月,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已拥有250多个会员组织,并建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网络,它的标志性的“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囊括了众多专家、研究人员为其建言献策。大连理工大学李鹏副教授曾作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的咨询专家,多次参加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所组织的知识服务项目和区域性环保工作会议。
如何防治大气污染始终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难点问题。然而,大多数理论研究和媒体宣传都侧重于技术难题方面,而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正在探索一条治理雾霾的社会路径。为了突破这一社会难题,科研团队和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展开了对政府协调沟通、城市多元群体、公众科技素养、不同群体认知差异等因素的调查研究。其中,为了了解东北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水平,科研团队对大连、长春、哈尔滨三座城市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和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等四大类受访对象的交流,科研团队发现受访对象对大气污染问题的认知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性,这影响到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深度,也间接影响到他们应对雾霾的主要措施。
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李鹏老师所指导的MIG-WINDY团队以长三角信息共享协作机制为例,使用府际信息扩散这一概念描述典型案例中大气污染议题的信息扩散过程,为东北地区在内的九大雾霾区联防联控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政策假设。目前,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组成的MIG-WINDY团队在前期项目研究基础上,积极同环境保护及相关部门开展深入合作,力图在群体科技素养提升、群体间认知差异鸿沟弥合等具体措施方面有所突破。首次参与这项研究工作的李文慧、李轶瑶、单硕等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将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成果和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希望能为增强城市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做出努力。
目前,该项目已经得到来自多个国家的项目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也接收了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提出的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后续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