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需要优化技术路线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滞后,缺乏完善的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专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技术突出的实力型土壤修复企业和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
土壤治理修复不单纯是环境问题,它还涉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多管齐下,推进土壤治理修复工作。
第一,建立档案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建议国家在土壤环境立法时,首先要制定土壤档案管理制度,即对土地建立档案,记录跟踪土地的使用变化,便于找到责任主体,进行污染后的追责和土壤修复。要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与变更作出规定,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针对不同的土壤污染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治规划。为支持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建议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
第二,评估环境风险,优化土地用途。污染土地修复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以及修复成本和环境风险相平衡原则,妥善处理好污染企业、政府、参与土壤修复的企业、群众等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国家要尽快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规定土壤主要污染物的风险筛选指导值。要坚持土壤环境反退化原则,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低于标准限值的,应以控制污染物含量上升为目标,不应仅局限于达标。对于超标的土壤,应准确判断关键风险点及其成因,采取针对性管控或修复措施。当地国土、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结论,优化土地用途,严格土地和环评审批。被评估为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或者治理修复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不得用于居民住宅、学校、医院、养老场所等敏感项目用地。
第三,优化技术路线,强化评估验收。一要介入环境美学管理。污染土地修复总体设计需要美学支撑,要寻求对环境影响最小、视觉效果最好、更加安全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一部分污染场地原地利用,适当处理之后,可在原地块上造假山,用营造景观的方式来恢复。二要编制治理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的目标及范围、采用的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分析治理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治理修复工程验收监测方案及标准要求、污染防治应急预案等。三要跟踪督查,防止二次污染。对于治理修复范围的核定、修复过程中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污染土壤处置过程等,环保部门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修复完工后,场地责任人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验收监测,形成书面验收监测报告。同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治理修复工程进行验收评估,形成书面验收评估报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