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工业污染
莫让招商变“招污”
时下,许多地方仍对招商引资项目、税收等“硬性指标”严加考核,致使一些在城市无法落脚的冶炼、化工、五金电镀等污染重的企业改在农村尤其偏远地区安家落户。企业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工业污水,很多都没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直接排放,对农村的空气、土壤和水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招商引资本来是为了促进地区发展,但是,饥不择食、“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招商观,使得有污染隐患的项目流向了农村。
实践表明,工业污染并不是“一限了之”“一关就行”那么简单,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有些是不可逆的,日积月累会出现“工业污染农村的水和土,农业污染城市的饭和菜”的后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这道严令无疑为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农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级领导干部应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多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活动中要有选择地引进项目。要严格执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项目入侵农村。要大力倡导“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产业、人力优势,走出一条既促进产业发展,又保护环境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江苏沭阳县吴旭
加工农副产品避免工业污染
乡村发展工业,本意无非是兴业富民。但是,如果工业项目本身就落后,加之环保投入不足,很可能就是败业祸民。实践证明,乡村从自身出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不失为避免工业污染的一条好路子。
安徽怀宁县黄墩镇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早在2004年,黄墩镇根据本地土壤、气候条件,依托安徽省农科院引种蓝莓,目前全镇蓝莓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所产的蓝莓,除一部分作为鲜果供应大中城市超市外,多数被用来就地深加工成蓝莓酒、蓝莓果汁、蓝莓果酱、蓝莓果干、蓝莓果茶。蓝莓果经过精深加工后,附加值成倍增长。由于蓝莓加工用的是物理、生物方法,所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污染。据统计,黄墩镇农民因蓝莓种植、加工年人均增收1200多元。此外,每年蓝莓盛果期前来观光采摘的外地游客超过20万人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明显。
安徽怀宁县吴良伦
监管部门也须得到有效监管
据媒体报道,4月30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法院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宁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污染环境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单位明盛染化公司犯污染环境罪,被处罚金500万元,被告人廉某某犯环境污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5万元。此案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中卫市首起污染环境刑事案件,也是腾格里沙漠被污染事件后首例宣判的案件。
依法对相关污染企业进行严惩,既体现了法治社会法律的严肃性,同时也提醒督促更多的企业要自觉把好环保关。当然,面对污染企业的大肆排放,该查处的不仅仅是污染企业,对于监管体系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同样应当问责。当然,企业要想真正过“环保关”,往往需要大笔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便投机取巧,他们宁愿找关系、托门路,不择手段贿赂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或是甘愿接受监管部门的罚款,也不肯在环保方面有所投入。与不少企业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相呼应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胡作非为。他们在接受了问题企业的好处之后,便纵容甚至保护恶意排污企业。很多情况下,即便是面对老百姓的投诉举报,监管也往往是装聋作哑、一再推托。
很显然,正是由于当地监管部门的形同虚设,才会导致腾格里沙漠被污染等诸多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因此,对于企业恶意排污问题,当严加惩治;对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也应依法严惩。
陕西安康周歌
既要铁腕治污更需源头治理
近年来,一些污染工业采取“上山下乡”模式,大规模向乡村转移,打破了乡村环境原有的自然秩序与生态平衡,有害气体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使田园遭到污毁,水质遭到污染。这些污染如不及时预防、根治,广大农民的正常生活条件将遭受到严重破坏,身体健康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根治工业污染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工业污染问题,既需依法“铁腕治污”,更需坚持“源头治理”,做到惩防并举。
一是要严格执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要着眼大局,算好生态账、民生账、环境账,对于高污染的工业企业,要严格依法惩处,不要再让工业污染吞噬“田园净土”。
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发展工业产业项目在立项之初,就要有清晰的发展规划,科学的环保评估,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拒之门外”,杜绝先“污”后“治”,从源头上堵住污染项目流向农村。
三要实施社会公众监督。要充分发挥民众监督作用,通过在乡村设置监督员,开通举报、奖励平台,让广大民众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去,消除环境污染监管的“盲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