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携手促生态环境改善
5月28日电 北京APEC会议周期间,三地实施环境评价会商、信息资源共享、联合执法监管等机制并不断加强完善,使“APEC蓝”成为流行热词。
为消除“心肺之患”,三地积极探索雾霾联防联控办法,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为改善大气环境付出巨大努力。今年1-4月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是京津冀实施协同发展一年多来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治理大气污染,除了要对企业实施停产、限产外,还要摸清污染来源,实现精准治霾。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天津、石家庄的颗粒物源解析中,机动车、扬尘、燃煤分别是三地雾霾首要来源,各地治霾有了更明确方向。
针对机动车污染问题,北京去年淘汰老旧车47.6万辆,实现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万吨,减少燃煤量280万吨。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表示,今年北京市在污染物减排方面锁定了重型柴油车、电煤、散煤、污染企业等重点领域,并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污染治理和减排。以区县为单元探索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引导排污单位转型升级、治污减排。
同时,北京将完善“污染者付费”政策,今年将开征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费,并推进实施拥堵收费、燃油排污费等政策,引导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天津去年8月份公布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显示,扬尘是天津本地PM2.5、PM10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烟尘和一般性粉尘是形成扬尘的重要原因。为此,天津市多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自今年5月1日起,烟尘排污费征收标准和一般性粉尘排污费提高了10倍,并按照每公斤1.5元的标准开征施工扬尘排污费。
“即使伤筋动骨,也要实现环境质量脱胎换骨。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GDP和财政收入,也要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
长期以来,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化工、电力等产业是全省支柱产业,燃煤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严峻形势下,河北忍痛割肉,向“吃饭产业”开刀。仅2014年一年,就压减钢铁产能1500万吨、水泥产能3918万吨、平板玻璃2533万重量箱,全省煤炭总量消耗减少1500万吨。
“压煤”之外,河北还打出治企、控车、降尘等力求标本兼治大气环境污染的组合拳。陈国鹰说,为了科学治污,河北还会同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制定了大气污染深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今年重点实施压减煤耗总量、清洁煤炭高效利用、火电企业超低排放工程改造、工业锅炉改造等八大控煤工程。
河北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协同发展的主战场,坚决向污染宣战。他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环保警察队伍,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犯罪分子被法院依法严惩。一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张承地区京津水源保护、白洋淀和衡水湖国家湖泊生态修复、滦河流域综合整治、引黄入冀补淀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成效显现。
河北省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河北将出台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综合整治重污染河流和重点水域,确保全省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比例超过50%。针对地下水超采问题,全省将压采地下水14.6亿立方米,并对省内重污染河流实施综合整治。
近年来,一场造林增绿工程在京津冀区域展开。三年前,北京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平原地区增加近百万亩新植绿林,森林覆盖率比2011年提升10%。河北去年启动了“绿色河北攻坚行动”,全年植树造林500万亩,今年再造林420万亩,在京津冀城乡这间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