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看法:环保企业要想长治久安还要靠技术
通过创新与融合,建立水处理工程公司的技术体系,增强技术综合实力,对整个公司技术的市场应用与研发方向将有很大影响。那么对于“水处理工程公司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各位总工有什么高见呢?
韩小清:中国的环保技术水平与外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虽然做了很多项目,但是我们缺乏结论,也很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原因有很多,首先很多环保从业人员没有真才实学,只有一些书本知识,很难与实践结合。
其次,很多人心浮气躁,很难专注于技术本身。据我了解,德国可以将一个SBR工艺研究几十年,设计各种参数,进行各种变体研究,那些总工可能一辈子都奉献在这一件事上,这是我们的很多同行做不到的。
还有,这与国家体制和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行业内不正当竞争频现。
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是非常难的事情,与国家体制、行业大环境以及企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
单明军:关于中国的技术,我们确实发展了很多。但是有时候太过于强调民族技术,这是一种弊端。关于水处理的技术,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是踏踏实实去做,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我进入万邦达之后,我们着手建立自己的技术科研体系机构,这也是我们万邦达公司目前对于技术方面的态度和氛围。
其次我们需要走出去。这样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国外很多单体设备和技术都做的非常好。我自己在做技术的时候也会从很多国外的文献资料中得到启发。虚心去学习,去汲取,然后踏踏实实去做,这个我认为更重要。
体系建设,还有科研氛围的建设,这也不是任何一个总工能够决定的,但我呼吁做我们能做的,努力使技术水平提升。
韩买良:我认为实践是检验一项工艺技术成败的标准。企业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工艺,实践应当成为检验最终技术工艺的一个标准。不能为了先进入市场,不经实践验证而夸大自己的工艺,这样很难有进步,环保也很难做好。
部分专家提出,我国水处理水平已经赶上或超过国际一般水平,但目前社会上仍普遍存在着对水处理达标率的质疑,那究其原因,是水处理技不如人,还是另有原因?
韩小清:环保要想做好,技术很重要,这也是废水能够达标排放的前提。执法不严,达标率就上不去。现在国家的政策法律都在强调“铁拳治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还有一点就是避免盲目“追风”。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综合地理环境、污染情况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现在的很多项目与金钱挂钩,或者是盲目“追风”政策,不考虑实际情况,这也可能导致排放不达标。
单明军:达标排放是前端与后端的结合。技术达到要求不代表就能达标排放。有些项目完工后就托管运营,没有实时监测,没有跟踪维护,这样也会造成达标率低。
总之一句话,环保企业要想长治久安还要靠技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