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空气成为 一种福利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的很多公司发现,要想吸引和留住员工,他们还需要在办公室提供更清洁的空气,这与传统上的薪酬、发展前景与企业文化等衡量指标相去甚远。报道称,欧洲商会进行的最新商业信心调查显示,中国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率相对较高,而空气污染被列为这些公司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最大挑战。
京沪等地近期的雾霾并不需要太多检测设备显示其严重性,人们不舒适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不少家庭也都采购了空气净化器,尽管并不知道它是否能起到作用。但是,作为公共领域的办公场所在雾霾面前却有着类似“公地悲剧”一样的状况,因为是公共场所,所以除非企业愿意安装空气净化设施,否则人们在上班时间要面对雾霾。因此,就出现了以上报道,净化的空气已经被看做了一种福利,要看公司愿不愿意为职工谋取此项“福利”。据悉,北京不少公司也已安装了空气净化设备。另据报道,北京一些学校学生家长也要求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但是,对于整个环境来说,也徘徊在一种可能的“公地悲剧”面前。如果合理、强力地推进空气治理,那么就会缓解局面。治理空气,当然是得先找准形成原因。目前,对我国雾霾成因比较认同的共识是燃煤。根绝环保部组织专家组对雾霾进行实时源解析,燃煤排放是华北地区污染的第一大来源;华北地区每年要消耗的燃煤是4亿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据环保部的统计,我国常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的67%,清洁能源占比只有13%,为发达国家占比的1/3到1/4,这是导致雾霾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治理主要是重在脱硫脱硝、强化尾气排放等“末端治理”,但这其中又是充满变数,比如有业内人士提出减排空间不大,成本又会加大,还存在一些工厂以减排名义骗取补贴,而且补贴也并未落到最需要补贴进行改造的工业燃煤和散煤领域,可谓“千金散尽雾霾仍在”。
从现实来看,末端治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与需求,连日来一些雾霾严重的地区,人们对正常空气的需求度不断增加,环保不能完全跟着短期的数据走,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应该是最根本的治理方向,只不过它需要很长的时间。
同时,洁净的空气也不仅是期待政府与个人所供职企业给与的福利,这种雾霾的时代特征,对个体的行为方式也提出了要求。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的燃煤消耗量约1300万吨,其中常年运行的发电和工业生产消耗是440万吨,剩下的860万吨都被用于冬季供暖,且有一半是被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平房居民散煤消耗掉。散煤可能是最难治理的,这既需要政府改革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也需要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与习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