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也是水资源
在汛期被一放了之的洪水,也是宝贵的水资源。让“水患”变成“水利”,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同时发力
清明时节的强降雨,让江西、湖南等地较常年提前十余天进入一年一度的主汛期。据预测,这轮超强厄尔尼诺现象与导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那次高度相似,于是,各地纷纷拉响警报,将河湖、水库提前泄洪,以腾出足够的防洪库容。
洪水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在主汛期到来之前主动降低河湖水位,是安全度汛的经验所在,也是各地防洪减灾应对预案中的硬规定,不容置疑。但是,随着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和各地防汛能力的提升,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更多地留住这些水,也应是当前防汛需要考虑的问题。
那些因防汛需要而被一放了之的洪水,其实也是宝贵的水资源,在水利上还有专业术语——雨洪资源。近年来为建设“海绵城市”,利用雨洪资源成为许多城市的时髦课题,建透水绿地、透水路面等收集利用降雨,不少城市乐此不疲。遗憾的是,如何利用好体量更加巨大的滚滚洪水,很多人却毫无兴趣,甚至对水库建设等利用雨洪资源的好传统,也有人打着生态环保的旗号百般阻挠,吹毛求疵。
其实,那些水库建设的批评者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水是维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我们这样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度,要是不能趁汛期采取有效措施留住足够的水,那么在汛期过后的漫长干旱期,很多地方连人畜饮水都无法保证,更遑论改善生态了。
当然,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利用雨洪资源的前提是驯服猛兽般的洪水。让“水患”变成“水利”,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同时发力。所谓工程措施,就是更加重视水库、堤防等水利基础建设。防汛能力增强了,才能把汛限水位调高一些,河湖、水库才能安全地蓄积更多的水。所谓非工程措施,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等,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雨情水情研判的准确性,从而避免因预报不准、盲目泄洪导致“洪水刚走就抗旱”的尴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