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一根秸秆有多难?
秸秆禁烧可以说是老话题了。曾经,秸秆是燃料,是饲料,是肥料。随着燃煤、天然气的广泛使用,农户饲养牲畜的减少,再加上化肥“唱大戏”,曾经的宝贝成了废料,不少人将秸秆一烧了之。可见,秸秆焚烧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烧与不烧问题,更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产物之一。
要禁烧,查处、罚款,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问题,还得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多年前,有关部门就已经将禁烧和综合利用放在一起,综合施策。1999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就与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2011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5个领域(“五料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2014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编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发布,对“五料化”利用途径做出了具体指导。
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近期共同组织各省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国“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终期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为9.0亿吨,利用量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1%。
应该说,各项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秸秆的火还是没有完全熄灭。一个疏忽,可能又是浓烟滚滚。放眼各地,禁烧依然是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的头等大事。为什么综合利用提了这么多年,农民还是愿意一把火烧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秸秆的经济价值依然没有被社会承认。
对于农民来说,焚烧秸秆是最简单快捷的处置方法,综合利用麻烦又无利可图。秸秆还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严重缺乏劳动力,实现还田有点难。而且秸秆直接还田后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腐烂,影响后季作物耕作,有时还会产生病虫害,这也是农民不愿将秸秆还田的重要原因。
除了还田,其他的利用方式需要打捆运输,这也会增加农民的成本。没有利益,甚至可能赔本,谁愿意自找麻烦额外劳动?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在发展收购秸秆的产业,省去了农民运送秸秆的麻烦。但是,从事收购的人员获得的利益又难以让人满意。而对于以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企业来说,收储、运输等成本直接拉高了成品价格,给本身就保本微利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同时,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工艺不完善,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投入产出比不合适,也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
促进秸秆的综合利用,还有一大推手是补贴政策。过去不少地方都推行奖补政策,但碍于资金掣肘,常被农民吐槽。而这次财政部安排10亿元资金,会同农业部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份开展试点,这在近年来的财政补贴中也算是大手笔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笔补贴不再以撒胡椒面的方式下发,而是与各地治理秸秆的成绩挂钩,并引入灵活的“进退”机制,可以预见这将在各省之间形成强烈的竞争心理,有望产生杠杆效应,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不让农民烧秸秆,最治本的方法不是堵,而是疏,要为秸秆找到更好的出路,让其实现更大价值。而在市场、科技方面的成熟度还不足以消纳这么大规模的秸秆时,为了多抢下几个蓝天,也只有靠政府出手花钱买下这些暂无用武之地的“废物”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不断为解决秸秆禁烧之类的老大难问题提供新方案。从科学本质看,秸秆其实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露天煤海”。愿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条件让这些新技术不断涌现,帮助我们早日从秸秆中挖到真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