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存在基础设施负荷压力不断增大、生态产业延伸不足、清洁生产实施力度不够、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上海市北高新园区等5园区日前获批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此前,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作为我国第一家批准建设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入园企业数量日益增加,循环化改造项目的推进、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产品的种类及规模不断增加,以及交通、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负荷压力不断增大。
生态产业链条构建有待完善。目前,在一些园区内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援和相互促进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园区内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不大,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的也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咨询服务相当缺乏。某些产业和生态基础设施单元缺失,产业延伸不足且链接不充分,仍处于简单的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阶段,缺乏以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生态链接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企业层面的生态化改造水平有待提高。企业层次的生态化改造主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着眼,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装备更新和污染控制的实行等方面来实现企业层面的生态化改造。目前,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实施力度仍不够,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工业园区内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较少,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园区体制机制不完善,顶层设计有待健全。当前,工业园区体制机制不完善直接制约着园区发展。比如,园区投融资机制不适应园区发展需要,园区融资困难;园区财税体制不适应园区开发建设需要,影响到项目建设推进;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权限受限,项目审批环节过多、时限过长、效率不够高;园区管委会对企业的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园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下行带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结构性矛盾突出,潜在风险不断累积。基础相对薄弱的园区一方面要加快招商和发展步伐,赶超同类型园区;另一方面又面临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阵痛,园区的发展承受双重压力。
同质发展和无序竞争影响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有较强的自发性,它的提升主要是由市场来推动,但政府对产业集聚的鼓励和支持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诸如,贵港模式在广西推广后,各地争相效仿,导致制糖、造纸和再生资源规模小、散,大型企业难以发挥技术和经验优势。在区域范围内无法科学合理规划资源配置,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和调整无法实现,无法通过产业布局和规划调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15年,国家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颁布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HJ274-2015),重新规定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数据采集与计算方法,为各省区市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提高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进程。
首先,优化实施政策。鼓励园区企业专项用于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其他省和国外大型节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项目招投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统筹生态经济领域相关财政性专项资金,以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金、金融资本设立生态经济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设立服务生态产业园区的专业小额贷款公司,引导其以较优惠的利率为园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落实国家已出台的分布式能源、垃圾、沼气等发电上网电价政策与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电价政策。
其次,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清洁生产的审查和能源审计的力度,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企业进行整顿。健全能源利用模式,加大力度改造及建设园区燃气管网,鼓励企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清洁生产财政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贷款,出台针对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的补贴政策。建立包括各园区的中间产品发布、废弃物信息交易、园区及外包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园区综合管理系统、孵化平台等园区信息化管控一体化平台,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和移动互联网APP,进一步推动生产废物、再生资源、再制造产品的在线交易。探索推出生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治理重大项目工程包,对此类工程包给予财政补贴优先补助。鼓励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支持工业园区初创型、成长型生态经济企业发展。
第三,强化服务支撑。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科学界定划分生态经济的各项指标,建立健全信息统计制度,构建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园区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生态经济的普及力度,提高对再利用产品的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并积极消费绿色产品,特别是再利用产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