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要猛药也要长效机制
该关停就关停,该整治就整治,绝对不心慈手软,这样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震慑力,倒逼企业增强“红线”意识。
◆姜文来
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导致江苏省无锡市供水危机,引发社会关注。如今,距太湖蓝藻暴发已经过去十年,太湖水质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然而,太湖虽然脱离了“病危”,但还没有痊愈,需要长效治理才能逐渐恢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的美景。
回顾太湖十年治污,可以用“相当不容易”来概括。太湖蓝藻暴发之时,为了让治理快见成效,采取了下“猛药”的治理方式,关停并转了一大批污染企业。为了使治理效果长效,采取了“小火慢炖”的治理方式,治理措施持续不断,十年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关停大污染化工企业5336家,新建各种污水处理管网24500公里(相当于绕太湖56圈),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万立方米。两种治理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太湖水环境发生了喜人变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太湖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我国的环境整体形势严峻,未来面临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同时也有环保投入资金不足、历史欠账未还清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环境治理需要采取软硬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环境治理是一场攻坚战,对于环境保护不力的污染企业,经过谨慎的科学论证,该关停就关停,该整治就整治,绝对不心慈手软,这样才能形成环境保护的震慑力,倒逼企业增强“红线”意识。
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效发力,产业该转型的转型,该修复的修复,该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要持续不断地推进,急不得也等不得,要持续积累才能实现环境治理效果的质变。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