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输水96亿立方米
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去年同期,蓄水量为14.7亿立方米。由于汛期降水丰沛、南水北调回补库区等因素,短短一年时间,蓄水量就多了4.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增加了6平方公里。邓佳摄
◆本报记者邓佳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近日举办“南水北调一生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代表回访考察活动。
活动期间,南水北调建设者代表深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现场,先后考察了中线穿黄工程、南水北调生态廊道示范段、密云调蓄工程溪翁庄泵站、密云水库、团城湖明渠、团城湖调节池工程。并与受水区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企业和居民进行了交流。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党组书记、主任鄂竟平在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深远,综合效益远超预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已有近1亿人喝上了长江水,改善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提高了沿线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在保障居民生活和城市工业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按照规划,南水北调是北京、天津等市的补充水源,现在却成了主力水源。河南省37个市县全部通水。河北省80个市县用上南水北调水。东线一期工程已完成4个供水年度的调水任务。东、中线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受水区水质改善明显。北京、天津等受水区6省市加快南水北调水与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补水区域地下水位均不同程度上升,地下水生态恶化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受水区生态环境开始大为改观,河道重现生机。很多地区渠道两侧的绿化带建设已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鄂竟平强调,一是严格遵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推动各地节约水资源,大力压采地下水,充分使用南水北调水,推动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最大化;二是提高管理水平。运管单位要进一步提升运行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保障工程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加强水质保护。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科学谋划,积极推进,协调地方完成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四是继续大力促进移民发展致富,尽快实施后扶规划,努力增加移民收入;五是推动后续工程。进一步加快推动东线二期应急供水工程、西线工程等后续工程论证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通水运行两年多。截至9月13日,中线工程累计向华北地区输水96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5310万人,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显现。
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七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北京中心城区、丰台河西地区和大兴、门头沟等新城以及昌平、通州部分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由原来的100立方米提升至150立方米。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表示,“南水”不仅为北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水源,也为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等重大项目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大大提升了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安全的战略储备。
“南水”也为天津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据悉,目前天津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的市民都用上了“南水”,天津市也因“南水”补充形成了“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的新供水格局。
此外,河北省新(改)建的112座配套地表水厂也全部建成,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沧州、衡水等地已用上“南水”。在河南,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周口等11个省辖市也已全部通水,日供水量600多万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在“南水”补充下,北京、天津等受水区也加快了南水北调水与当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换,压减地下水开采量,目前部分超采区的地下水位已开始回升。通过水源置换和优化配置,各地利用“南水”向农业和河道补水,也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河湖生态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