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雾蒙蒙"本地排放外来污染是主因
“为什么天空老是雾蒙蒙的”“好几天没看到蓝天了”……连日来,有不少海南市民发现身边空气质量的变化。
进入秋冬季,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为何出现波动情况?往年同期空气质量如何?怎么样落实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
蓝天白云去哪儿了?
“空气质量指数124,空气质量不利于敏感人群……”10月27日上午,海口市的黄女士在送孩子上学时习惯性掏出手机查看空气质量。她不禁纳闷:最近这些天蓝天白云都去哪儿了?
记者了解到,近一个多星期以来,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的确出现了波动情况,空气质量有所下降。
“10月23日~29日,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较10月上旬明显转差,空气质量处于优级水平的市县明显减少。”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监测室副主任徐文帅介绍说,近年来,每当进入秋冬季节,海南省空气质量时常受不利气象条件等多重影响,易出现波动现象。
根据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10月1日~22日,全省空气质量较好,各市县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但10月23日~29日,连续7天均有部分市县达到轻度污染级别,10月26日空气质量超标的市县达9个。
持续笼罩在这雾天中,不少人疑惑这灰蒙蒙的天是雾霾吗?
“这并不是雾霾,雾霾和PM2.5浓度相关。”海南省生态环保厅大气环境管理处负责人陈玉南解释说,此次海南省空气质量波动过程以臭氧为主,臭氧超标比例为94.9%,PM2.5占5.1%。
析因
为什么海南也“雾蒙蒙”的?
记者从海南省生态环保厅获悉,进入秋冬季节,海南易受外来区域输送影响,加之个别天湿度高、下沉气流增强,不利于本地污染物稀释和扩散,使得污染物浓度有所上升;且主导风向由夏季的偏南风转为东北风,受区域污染传输影响明显增大。
“简而言之,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本地污染源排放叠加外来污染输送,是造成海南空气质量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陈玉南介绍说。
从岛外看,上游空气污染的自然转移输入,可能导致海南出现“被污染”现象。从岛内看,本地机动车尾气、港口船舶、工业企业、工地扬尘、槟榔熏烤和农作物焚烧等污染源排放进一步增加,问题同样不能回避。
10月28~29日,海南省生态环保厅组织6个督导组,分赴市县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督导工作,一路上发现不少影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的“老大难”问题。
为检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情况,10月28日下午,督导组随机来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澄迈县“金融豪苑”“椰城小区二期”“颐仁三甲医院”3个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督导组发现,3处施工工地均存在严重的扬尘问题,大风吹过,尘埃漫天飞舞,过往人员均捂鼻扭头、匆匆离开。
10月28日傍晚,记者跟随督导组在澄迈县瑞溪镇北畔村、北畔仔村看到,秸秆燃烧在夜色的衬托下,明显而刺目;而通往金安农场道路两侧的大片田里,滚滚烟柱冒出,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呛人味道。
除此之外,督导组随机抽查后发现存在不少共性问题:建筑工地扬尘漫天飞舞、混凝土搅拌站抛洒滴漏、超标机动车上路、裸露堆土覆盖做“表面文章”……这些累积起来势必会影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
措施
精细化管理打赢蓝天保卫战
据了解,与往年相比,此次空气污染过程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的特点。
海南省生态环保厅厅长邓小刚认为,对大气污染防治,海南这个空气质量“优等生”需要狠下功夫,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只“靠天吃饭”。要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尤其要注重精细化分类管理,层层压实防治责任。
“比如,针对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重点大气污染源,都应落实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要分门别类抓严抓细,通过集中整治和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邓小刚说。
接下来,海南省环保部门将继续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的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同时积极开展臭氧污染特征及污染成因分析,掌握臭氧污染来源、污染机理和途径,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排放,指导全省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切实减少各项污染物排放。
此外,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还呼吁,政府部门、企业、公众要多渠道多方位参与节能减排,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模式,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呵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