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垃圾产生现状、处理技术及控制对策系统分析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清单,明确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当前,我国农业源污染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1/3~1/2,已成为我国农村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村镇垃圾处理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问题。资料显示,我国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失,农村垃圾处理率50%左右,亟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村镇垃圾资源化和二次污染控制,推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此,特邀我院专家就村镇垃圾产生现状、处理技术及控制对策进行系统介绍。
我国村镇垃圾组成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垃圾可以按照来源分为农业生产型垃圾、村镇生活垃圾、城乡转嫁型/乡镇企业垃圾。
农业生产型垃圾
农业生产型垃圾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等,具有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布局分散的污染特性。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生产肉蛋奶1.5亿多吨,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畜禽废弃物40%未处理利用,每年秸秆产量有9亿吨,加工副产物5.8亿吨,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不到四成,60%以上的副产物被随意堆放、丢弃或用作肥料还田、生活燃料。
村镇生活垃圾
村镇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村镇生活垃圾呈现组分复杂、来源多样、分布广泛的现象。但厨余、纸类、橡塑类等仍是主要成分,约占垃圾总量的83.37%,这与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相似,可见城市消费模式对农村的渗透影响较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厨余有机垃圾、橡塑、玻璃、纺织、金属等可回收垃圾含量比重也会加大,但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回收较难,特别是废旧电池、过期药品、农药瓶(袋)等有毒有害类垃圾缺乏回收,给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城乡转嫁型/乡镇企业垃圾
这类垃圾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环境监管体系日趋完备、“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策,使一些低端制造业或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转移;另一方面则是村镇企业飞速发展,但多集中于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煤炭等行业。企业产生的垃圾包括工业垃圾和工业生活垃圾。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村镇出现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等现象,农村传统环境问题和新型环境问题共同显现,给村镇垃圾处理带来新的挑战。
我国现行的村镇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
集中处理
集中处理即推行多年的“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模式,以焚烧或填埋作为终端处理手段。尤其是垃圾填埋技术,因其操作管理简单,处理量大,适应性强,成为广泛应用的处理方式。村镇垃圾中的可燃成分较多,如秸秆等,用焚烧处理的效率高,减容效果好,也是村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但是,集中处理对垃圾收运条件要求较高、处理成本较大,对于距离规模化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较远的农村或欠发达农村来说,垃圾集中处理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分散处理
这是一种小规模处理方式,主要适用于距离城市较远的远郊村或偏远农村。收集和就地处理直接衔接,处理成本较低,但受到规模效应的局限,通常难以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例如,很多村镇通过修建垃圾池、设置垃圾箱,进行垃圾收集及定期清运处理,但大部分地区尚未采用正规化方式处理处置垃圾。有调查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垃圾不规范化处理的村镇占20.83%,西部地区乡镇和村庄垃圾不规范化处理比例分别达到45.24%和50%。东北地区乡镇生活垃圾不规范化处理的比例高达87.5%,村庄比例达75%。
以1-3户为一单元的垃圾处理池
以小组为单元的较大垃圾池
我国村镇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村镇垃圾处理对策
1
明确目标定位,建立健全村镇垃圾污染监管网络
开展村镇垃圾污染状况详查,掌握重点村镇企业、乡镇生活废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与城市转移污染的分布情况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村镇垃圾二次污染监测和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监控网络体系和预警应急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村镇垃圾污染防治的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
2
强化垃圾收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创新型垃圾处理模式投入
继续巩固村镇基础环卫、垃圾收运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建设一批适合村镇的、相对完善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注重清洁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技术装备的投入与应用,保障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3
构建村镇垃圾资源化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将村镇垃圾治理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以“以奖促治”政策为主线,开展“以创促治”的生态示范村建设,推进“以减促治”的村镇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机制的创新与量化。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宣传,提高农民垃圾资源化处理意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