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中国碳排放或将提前达峰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不久,昔日的中美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在北京重逢,共同回忆起四年前那场谈判桌上的交锋。当年力争为中国碳排放值达峰赢得更多时间的中方代表解振华,如今充满信心地表示这一峰值或将提前到来。
在近日清华大学举办的气候变化问题论坛上,前美国气候问题首席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和他的昔日老对手、中国气候变化特别代表解振华又坐在了一起。
解振华(中)与斯特恩(左)做客清华论坛。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右)主持对话。常志东摄
回忆起谈判岁月,解振华说两人是在争吵中建立了友谊。
在谈判期间,斯特恩讲过一个古董店老板的故事来比喻解振华的谈判风格:
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到欧洲去旅行。到了一个古董店买古董,我们和老板讨价还价争论不休。最后老板让我们自己挑一件东西报价。但是在报价之后,老板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可以以这个价钱给我们,并且我们还可以额外再挑一样东西——意思就是说,我的报价报高了!
——斯特恩
斯特恩当时讲这个故事是想说解振华在谈判中的“报价”太高,也就是中方提出的条件太高了。而解振华不甘示弱,也用亲身经历回敬他说:
你结婚的时候可以去欧洲旅行,我和我爱人结婚的时候在清华读书,每天晚上只能去菜市场买大家买剩下的便宜菜,用中国话讲叫“搓堆儿”。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你什么叫“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解振华
解振华说完,现场响起了一片笑声。
解振华今年68岁,斯特恩67岁,两个几乎同龄的老人在青年时期的生活条件如此迥然不同,反映出中美两国四十年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距。
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385元,而美国的人均GDP为10587.3美元。到了2014年中美进行气候变化谈判时,中国人均GDP已增长到47203元,但与美国54629.5美元的人均GDP仍相差甚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仍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时应该秉持的原则。
在当年的谈判中,解振华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与发达国家代表进行了艰苦的周旋。
年限之争
2014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团在与美国代表团谈判数月后,拒绝了美方提出的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提议,坚持把相关表达改为“2030年左右”,同时确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在2030年前提高到20%左右。
碳排放达峰期限的设定对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耗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尽早达峰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但也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并可能提升发展成本。这一期限也成为中美代表团争论的焦点。解振华想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他不太确定中国是否能够在15年内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现在来看,中国政府实现碳减排的决心以及中国经济在减排同时维持强劲发展的能力似乎被低估了。
在此次论坛上,解振华在他的老对手斯特恩面前大胆表态,称中国有望在2030年之前即实现碳排放达峰。
我们承诺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还有一句话就是要争取提前,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我们2020年预期目标是碳强度下降40%到45%,我们去年年底就已经达到了45%,这意味着2020年我们的碳强度还会进一步下降,超额完成目标,相对量减排必定会决定绝对量减排。
——解振华
根据双方谈判代表团的谈判结果,习近平主席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11月在北京签订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一年后,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重申了中国的承诺,并许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
这些承诺对于能源消费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高能耗产业因此将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增长、能源资源约束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挑战。
最近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了较为乐观的行业前景。根据报告,中国的碳排放将在2025-2030年间达峰,但不同行业峰值水平和达峰时间有一定差异。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在发布报告成果时介绍,“钢铁和水泥产业将在2015-2020年间达峰,电力、交通部门的碳排放达峰路径不确定性较大。”
根据报告,钢铁和水泥两个重点耗能行业的需求将在未来10年内下降,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
同时,电力和交通行业需求仍会大幅增长,但是有低碳发展选择。电力行业中可再生能源和非化石能源需要进一步发展,这既取决于技术竞争力,也取决于政策影响。
交通行业中,电动车的市场占比提高有助于碳排放达峰时间的提前并降低峰值的强度,但未来的发展仍取决于电池的成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的影响。
由中国碳论坛等机构组织的《2017年中国碳价调查》结果也与这份研究报告的结论一致:在260个受访的利益相关方中,九成的人认为中国碳排放将在2030年或更早达峰,其中55%的人认为碳排放峰值会在2025之前到来。
更早达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的观点比解振华更加乐观,他认为中国有可能在2020到2025年间实现碳排放达峰。
只要不犯错误,2020-2025之间达到峰值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周大地
但同时,周大地也表达了他对当前能源产业发展的担忧。
现在很多投资是不合适的,盲目的。高能耗产业仍然在扩张,盖很多电厂不好好发电。这就引发煤炭消费的反弹。
中国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不是原来那样靠扩张就行的,必须有新的增长动力。
如果低碳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不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我们认为从现在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来看,到2025年前实现峰值本身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周大地
解振华在和斯特恩会面的尾声表达了他对中国碳排放达峰的信心。
我相信我们的达峰目标一定会提前。这不光是需要政府的决心,需要产业界,全社会大家一起努力。
——解振华
政策演变
2006年以来,节能减排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概念,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经历重大转型,十二五规划对能源使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给予了高度重视,设定了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提高低碳能源使用的目标。根据规划,中国要实现到2015年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
十三五规划强调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除了实现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作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承诺,以及《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公报》中2030年前后碳排放达峰的目标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
科普时间:你能分清这些概念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energyconsumptionperunitofGDP):简称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碳排放强度(carbonintensity):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强度(energyintensity):也称为“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通常以吨(或公斤)油当量(或煤当量)/美元来表示。在国家层面,能源强度是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