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治理面临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丰厚的自然条件让湖泊周边种植业发达,但高耗水、高耗肥的耕作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无论是大理的洱海,还是玉溪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都面临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
记者跟随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在云南大理、玉溪等地现场督察发现,当地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治理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闲不下来的土地
“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且味异。”这是300多年前,《徐霞客游记》中对洱海流域大蒜种植的记载。如今,大理的独头大蒜仍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流域,出产的蔬菜、鲜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然而,种植面积大,轮作强度大,复种指数高,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治理难度大。据介绍,云南省的耕地几乎不会出现空闲时间,蔬菜种植每年有4~5茬。
“在抚仙湖径流区,蔬菜和烤烟种植面积占农业总种植面积的65.5%,根据抚仙湖‘十三五’规划测算,农田化肥污染负荷占流域农业农村污染源的95%。2016年,星云湖流域耕地面积11.27万亩,化肥施用量3.75万吨;杞麓湖流域耕地面积14.84万亩,化肥施用量4.8万吨。”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在向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汇报情况时表示。
因此,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云南高原湖泊治理中的突出问题。
节水截污削减污染物
苍山18溪是洱海的主要水源,而且水质较好。为了让更多好水流入洱海,大理州全面开展了苍山18溪无序取水整治工作,封堵苍山沿线地下井3083口,实施城乡统筹供水工程。“这里百姓世代都是喝山泉水,引水灌溉,水质好而且不花钱。现在,要让他们喝自来水,还要花钱,开始阻力很大,做了大量工作。”大理州副州长傅希说。
现在,村民灌溉使用的是库塘水。据悉,大理市共建设了应急库塘131个、库容128万方,将村落污水、农业灌溉尾水、初期雨水等收入库塘,发挥“截、汇、蓄、净、用”的功能,最终实现削减污染物总量的目标。
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灌溉不能再用之前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需要事先向水管员申请,定时定量取水。在大理市,这样的水管员共有418名,目的就是要杜绝大水泡田的水资源浪费行为。大理市副市长袁春城说,这种管水方式让他们去年比之前节水48%。
东湖湿地是洱源县永安江绿色流域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设面积7128亩。如今,湿地中的景象可谓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可以想象荷花盛开的美景。
永安江水质近年来一直在劣Ⅴ类水平,总氮超标严重,是典型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征。永安江两侧一直都是高耗肥、高耗水的大蒜等农作物种植区,为解决农田尾水进入河流的问题,洱源县启动了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在两岸建立河滨缓冲带。“农田灌溉尾水先进入湿地或者生态隔离带,经过净化后,再进入河道,从而有效削减污染物。”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告诉记者。
调整种植结构需兼顾农民收益
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截污之外,还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在星云湖周边,不少曾经种植蔬菜的耕地,已经种上了莲藕,成为缓冲湿地。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们通过土地流转,从农民手中租来了3000亩耕地,主要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而且完全不用化肥农药。
根据《玉溪市2018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点》,要对抚仙湖径流区常年种植蔬菜的5.35万亩耕地实施休耕轮作,其中新环湖路以下0.48万亩耕地全面实施休耕和修复,其余坝区耕地实施休耕或者发展水果、烤烟、油菜、蚕豆、林果等节水节肥节药型作物和种植水稻、荷藕等具有湿地净化功能的水生作物。
然而,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成为关键。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民每亩蔬菜种植的年收入平均为2万元~3万元,一些收益更高的种植户每亩年收入甚至能达到20万元。但进行土地流转时,政府给出的补助标准远低于这一水平,比如星云湖土地流转的租金为每年3465元/亩,第一年会增加一定的青苗补助。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大理。为了压减大蒜种植面积,大理市流转了1.6万亩耕地,用来种植水稻、油菜花、烤烟等作物,实行生态化种植。虽然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但流转土地亩产值与之前的产值相差30%。“前三年会有生态补偿,具体政策方案正在研究,马上要出台。”袁春城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