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大气治理的“中国速度”
美媒日前报道了空气质量监测网站AirVisual的一份最新报告,中国成为亮点。从2017年到2018年,曾是空气污染问题典型的中国,城市污染物平均浓度下降了12%。得益于多方的协同努力,北京更是掉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排名的前百名。
这不是中国大气治理成效第一次被世界认可。去年5月,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北京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的排名,已从全球第40位后移至第187位。跨越国界线的成绩单从更大范围证明着,中国的空气治理,纵向来看超过了自己;横向来看,超过了蓝色星球上大多数“小伙伴”。参照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的历程,对比美国争取“清洁空气”的记忆,中国大气治理的速度无疑值得点赞。
看得见的进步,源于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从史上最严条例到史上最严执行,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国十条”到立下控制雾霾军令状,这些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各大区域、各个城市,都斩钉截铁向大气污染宣战。以北京为例,既在京津冀协同的大棋局内谋求治理之策,也发扬绣花精神,“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5年来采取的一系列超常规治理手段,“可能超过了过去10年总和”。也正是国家的高度重视、区域的精诚合作、城市的点滴积累以及百姓的全力配合,这才使得中国“气质”持续优化。刮风不由我们做主,更多蓝天只能是干出来的,事实为证: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上的路径和方法是正确的,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必能收获更畅快的呼吸。
数年辛勤耕耘,既带来收获,也积累经验、深化认识。如今再谈大气治理,自然不同往日。一方面,随着“气质”不断改善,治理空间进一步收窄,越往后的骨头越难啃。另一方面,经过对大气污染的刻苦研究,我们的认识终于透过“脸上的表象”进入到“肌体的病灶”。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日前透露,雾霾成因已基本搞清,在排放量远超大气环境容量的情况下,不调结构是不行的。形势已然愈发清晰,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涉及从生产到生活方式的转型、从经济到文化观念的变革,它不仅仅是环保一家的事,也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唯有全社会协力的“整体性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整体性治理”并非旦夕之功,但效果也更加值得期待。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是一个“治水社会”,大江大河的泛滥、农业生产的需要,让整个社会必须团结协同、整合资源来兴修水利、减少水患,国家随之产生,文明因之演进。大气污染之于工业社会,何尝不与此类似?以治理雾霾为突破口,破解发展与环境的考题,我们收获的必将是一个拥有湛湛蓝天的更好中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