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合力
要“各扫门前雪”,把本辖区的分内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避免拖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趋势的后腿。要秉持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理念,坚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合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地缘相邻、水系相通,通过建立交界区域水环境保洁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组建联合河长,开创了交界区域联合治水新模式,实现区级、边界乡镇、边界村“三对接”,省际边界水域的18条河道(湖荡)已经实现河(湖)长全覆盖,保障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背景下,各相关省市进一步合心合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形势所迫,也是任务所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沟通协作也日益加强,不少地区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央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有关要求。相关省市研究制定了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其中都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共进提供了可靠支撑。
据报道,10月下旬,来自江浙皖沪“三省一市”的30多名环境执法人员齐聚上海,围绕保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重大活动空气质量和环境安全,从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违法行为联合打击研究、完善区域联合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出发,选取典型污染源管理与执法案例进行学习交流。笔者以为,诸如此类的互督互学活动,对长三角地区生态环保工作的整体协调大有裨益。
长三角地区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但各省市之间,甚至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状况、自然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方面仍有较大差异,而且各地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也千差万别。依笔者浅见,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胸怀,整合各地区力量,持续协同、深度发力。
要“各扫门前雪”,把本辖区的分内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避免拖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趋势的后腿。在此基础上,注重借助“他山之石”,弥补自身生态环境建设的弱项短板。同时,要秉持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理念,坚信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合力。
要经常互动交流。围绕环境质量研判、执法监管研训、环境科学研究、政策措施研讨、创新做法研学,全方位高密度组织交流互动,从中看到自身不足,学习他人优长,为今后扬长补短做好铺垫。比如,不少地区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规范化管理方面还较为薄弱,而上海市已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试行)》,那么就可以学习借鉴,拟定符合属地特性的相关规范标准,尽快补齐短板。
要注重换位思考。相邻地区要努力为对方着想,通过加强沟通联络,关心和照顾对方的利益关切,平衡相邻地区之间的获取与付出。比如流域问题,不仅要坚持上下游、远近期协同治水,还要进一步完善流域监测体系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用长效管用的机制,激励或约束友邻地区污染防治行为。上游地区要将水质保护到位,如果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了,那么下游地区也要补偿到位,以此增强上游地区治水积极性,促进上下游地区同心协力落实污染防治责任。
要加强联防联控。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环境区域联防联控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上,仍有挖潜增效的空间。在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等工作中,还需更多举措联动、更大范围联合、更多数据联网,这对环境形势研究、突出问题剖析、实效举措创新,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区互联的宽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长三角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和速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