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排污许可发证“硬骨头”
根据安排,各地要在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工作。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按惯例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专家指导、上门服务、现场核查等也受到影响,使得各地这项工作的进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
笔者了解到,与前几年相比,需在今年完成发证的排污单位数量更多,而且涉及行业企业具有“小、散、杂”的特点,是需要花更多精力和功夫来啃的“硬骨头”。大行业、大企业虽然工艺复杂、数据庞大,但其有较为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有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相对较高,而且对排污许可证的认识度较高,有主动填报的积极性,因此重点行业填报排污许可证并不难。但小企业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如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普遍感到比较棘手。
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如何保证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工作如期完成?笔者认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需要拿出硬举措。
首先,要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今年发证数量庞大,一个市州,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据审核、证书印制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手,不是某个单位、某个科室几个人可以完成的。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多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缺人的招人、缺经费的补经费、缺技术的买服务,既抽调其他部门专人组建专班,又聚集起足够的专家团队、第三方等外围力量。同时,坚决破除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困境,构筑责任链条、层层压实任务,严格督查考核、严明工作要求、务求取得实效。
其次,强化问题导向,坚持分类处置原则,综合施策,灵活破解发证和登记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比如,对积极主动申报的企业,既要加快办理,还得让其得到“甜头”,可以对其给予奖励表扬,并依据其环境表现提高环境信用评价等级、列入环境监管“白名单”;对办理存在困难、非主观原因不办理的,热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帮助企业办理;对故意拖延,甚至拒绝办理的企业,要实施联合惩戒,通过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无证排污、不依证排污等违法问题,曝光负面典型案例,降低环境信用评价等级,提高震慑力,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
当然,时间紧迫也不能降低标准、违背程序,如果排污许可证覆盖不全面、内容不完整、程序不规范,这项制度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各地需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设置排污许可发证和登记的底线和红线,杜绝违规发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