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检测弱化但监管不能放松
公安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的举措。公安部推出优化营商环境的12项措施,其中对机动车车检范围和周期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对超过6年不满10年的非营运小微型客车(面包车除外),安全检验周期由每年检验1次放宽至每两年检验1次。
免于安全检测的车辆是否还需要进行排放检测?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安部以及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排放检验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机动车排放检验周期应与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一致,免于安全检验上线检测的车辆不进行排放检验。因此机动车的排放检测也将逐步放宽。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贡献率逐年增高。以沿海某地级市为例,机动车污染贡献率由2017年的27%逐年上升到2019年的33.6%。可作为机动车排放监管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排放检测却随着公安部门安全检测呈逐年弱化趋势。从往年的检测数据来看,6至10年的机动车恰恰又是排放超标的主力军,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强这部分机动车的监管成了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坚持生命周期的全防全控。机动车的污染不全部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其监管应该覆盖整个机动车的生命周期。从前端的机动车生产、销售以及注册登记,中端的使用、转移、检验环节以及末端的维修和报废等各个环节,加强全方位管控。前端环节的监管可以确保进入销售、使用领域的都是排放合格的机动车,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中端环节的监管可以有效降低排放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排放不合格的车辆加快维修或是更新淘汰。末端的监管,则可以保证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将无法整改的排放不合格车辆进行淘汰。
加强大数据监控。目前机动车监管主要通过定期排放检验和人工路检路查发现排放超标问题。但这些监管手段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大数据监管高污染车辆和超标车辆应成为机动车监管的新思路。要充分利用道路遥感监测、OBD智能车载终端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对机动车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控网络。这种监控模式可以实现机动车的排放污染物检验的精准化、全程化,同时,可以产生海量的检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各种来源的数据,通过机动车排放监管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可以有效地实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车辆产生的各种检测数据进行比对、溯源,防止其中某个环节弄虚作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性。
重视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作用。很多车主其实并不清楚自己驾驶的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情况。各级监管部门应通过微信、广告等,告知车主排放超标对环境和身体造成的危害,培养车主的环保意识。鼓励车主积极主动地利用车辆维护保养的机会对排放情况进行检测,掌握自己车辆的排放情况。各级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因素,制定符合地方实情的相关政策。如沿海某市出台了高排放汽油车的淘汰补助政策,一年半的时间淘汰了3.2万辆高排放汽油车,效果相当明显。同时,此市还出台了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行动计划,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