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高水平治理助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揭牌一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现在什么样?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一体化协同新模式上,示范区都有哪些探索实践?笔者认为,从湖泊治理中,或许能反映一二。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河川纵横,湖泊众多,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蜿蜒奔腾,巢湖、太湖、西湖等湖泊星罗棋布,滋养着一方肥沃的土地。其中,湖泊作为体现江南风情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提供水源、水产养殖、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但随着城市经济、交通的发展,加之长三角区域人口密集、资源开发强度大、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开发历史悠久,生态环境面临一系列区域性、结构性突出问题,湖泊成了城市化进程的牺牲品。部分地区生态空间受到挤占,生物多样性以及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不足。无节制地填湖建厂、修路、围垦,导致湖泊数量锐减,湖面面积迅速萎缩。城市和工业用水进一步减少了城市湖泊的水源供应。湖泊治理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长三角地区,湖泊污染与当地的工业、农业、交通、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湖泊的高水平治理,关键要因地制宜、因湖而异,抓准湖泊的特征,采取精准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例如,位于浙江杭州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是为建新安江水电站拦蓄新安江上游而成的人工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水源地。随着千岛湖配水工程的建成通水,千岛湖每年将为下游杭州提供近10亿立方米饮用水。2019年浙江省政府批复成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对千岛湖在系统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水源地水质需要维持高品质,当地围绕千岛湖库区发展高端渔业,成立专营公司管理千岛湖80万亩水面,建立起集养、管、捕、加、销、烹、旅、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全国农产品营销配送网络,淳牌活鱼类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每年销售额在2.4亿元,利润稳定在2300万元。通过水源地湖泊治理,撬动了农产品品牌化。
位于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是湖泊发展与产业转型同步联动的案例。经过多年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从昔日的水乡洼地起步,建成一座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善、各路人才汇聚的现代化新城,但环湖企业的污水直排也使得湖泊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近年来,园区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将环湖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功能、推进转型升级和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抓手,制定环湖规划、截污纳管、清淤通水,环湖地区一段接一段地进行工程治理,扩大了生态空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为彰显湖泊区域宜居宜业的特征,工业园区和属地政府投资89.53亿元联合打造金鸡湖景区,成为国内少数对外免费开放的国家重点5A级景区。
上海境内的淀山湖,作为跨界湖泊又是太湖流域第二大省界湖泊,成为长三角区域湖泊协同治理的范例。淀山湖治理的难度,在于如何打破水行政区域壁垒。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兴嘉善县三地探索全域统筹、分类管控、共同实施的管理体制,建立联动管水新机制,区域治水管水一体化格局逐步构建。
交界区域三地镇级河长定期开展联合巡河,并在交界区域采用卫星遥感、高清探头等技术手段,实现边界河湖全覆盖监控。通过水行政执法机构定期进行联合巡查,案件互通互商,共同打击边界河湖涉水违法行为。目前在示范区执委会的带领下,三地正合力实现淀山湖高品质贯通、元荡综合保护和“蓝色珠链”水生态修复,在湖泊治理中探索出一条不破行政壁垒但治理能力协同的区域合作之路。
从湖泊的高水平治理切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协同绿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述3个案例都是将湖泊的生态要素进行了延伸,逐步实现自然资本要素在各领域的合理转化,将自然资本逐渐延伸至农业、工业、区域治理等多个方面,让湖泊的自然资本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成为驱动生产生活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