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考
【谷腾环保网讯】小流域是地表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对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等文件均提出了“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工作要求。2022年,四川省203个国考断面,202个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断面占比99.5%,位居全国第二,并有超过70%的国考断面达到Ⅱ类及以上,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在“广度”已有显著体现。
但良好水体的“密度”仍然不够,四川省流域面积在50—1000平方公里的2666条河流有超过90%未设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底数有待进一步摸排,执行考核的部分小流域水质达标水平不高。小流域治理不同于大江大河,人力、物力、财力相对匮乏,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度”尤为重要。结合当前四川省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组织,全面打响小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推行“1+1+N”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一市1计划”,统筹县(市、区)开展辖区内50—1000平方公里小流域基础信息调查,按每年完成1—2个小流域整治为批次,明确三年行动任务节点;“一流域1方案”,在市(州)层面以小流域为单元编制“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建设内容、责任分工、项目规划、资金筹措等内容;“一方案N项目”,以小流域所在县(市、区)为单位,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协调各部门专项资金,统筹推进“N项目”建设实施。
二是摸清底数,全区域识别水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小流域污染源排查,全面梳理流域内潜在污染源分布情况,明确污染“源—径—汇”关系。加密布设水质监测点位,在乡镇生活污水排口下游、主要支流河口以及河口上下游50—100米范围内定期开展手工采样加密监测,并在干流按需增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一套以考核断面为“点”,锚定水质目标考核问责;以自动站为“线”,研判干流水质沿程变化;以手工加密监测为“面”,辅助分析小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的多维度水质监测和污染溯源体系。
三是控源截污,全链条推动水环境污染治理。落实“收集—处理—排放”生活污水治理思路,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补齐城镇、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短板,提升汛期、春节期间污水处理厂应急能力。落实“关停—转型—监管”的涉水产业治理思路,对于存在偷排漏排、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生产经营主体,督促其限期关停整改,引导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生产工艺,并坚持开展偷排、漏排和不达标排放督查暗访,严控问题新增或反弹。落实“清退—减量—截污”的农业、养殖业污染治理思路,依据禁养区划定方案,清退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清退临河50米内水产养殖,推进农业及养殖业污染控源减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化养殖粪污控制和资源化利用。
四是合理调配,全方位落实水资源和生态流量保障。推进以改善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配置为主要目标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大江大河与小流域水力联系。强化水资源节约,系统规划水资源循环利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形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再生水利用体系。调蓄自然降水,充分运用流域内梯田、鱼塘、水窖、塘坝等水土保持和集雨旱作工程,提升初雨截蓄能力,防止污染物溢流入河,建立“外调水—再生水—自然降水”多要素水资源保障体系。
五是生态恢复,全流域突出水文化争创美丽河湖。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水生态本底较差的小微水体,科学采取清淤疏浚、曝气扰动等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减少内源污染;对于存在水生态功能退化风险的河流、湖库、湿地,建立补水机制,适当实施退耕、退牧、退开发,预防水生态功能退化,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对于水生态本底较好的水体,严格限制流域内过度开发,保护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强化水体景观建设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延续美丽河湖治水路径,实现小流域水生态环境长治久清。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