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PCBs)分解破坏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生效,中国在多氯联苯(PCBs)管理和处置方面都面临严峻的考验。简介了国外比较成熟的PCBs及PCBs污染废物的分解破坏技术,指出为加快中国PCBs处置的全国推广,必须尽快进行技术选择,开展研发工作,促进技术国产化。
关键词:多氯联苯 破化分解技术 PCBs污染废物
随着公众对多氯联苯(PCBs)认知度的提高,PCBs和PCBs污染废物必须尽快鉴定、合理收集和安全处置,以防止PCBs继续污染环境。目前我国PCBs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清单调查、环境污染水平监测和分析方法上,对PCBs的分解破坏技术尚缺乏研究。随着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国家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开展,PCBs的分解破坏技术将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1 PCBs问题的由来
多氯联苯于1929年首次在美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因其具有几乎不会燃烧、不易被热分解、不易被氧化、抗强酸强碱、易溶于油、绝缘性能优越等优良的理化性质,在20世纪中期被认为是一类完美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广泛用作电力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的绝缘油、润滑油、油漆、塑料、无碳复写纸的添加剂及防火材料等。我国于1965年开始生产PCBs,主要生产三氯联苯和五氯联苯,据报告两者的累积产量分别约为9 000 t和1 000 t[1]。
由于PCBs脂溶性高,且不易被生物分解,所以易于在生物体中富集并通过生物链不断累积。PCBs对人体健康有巨大的危害,能引起肝功能衰竭、内分泌紊乱并可能诱发癌症等。随着PCB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逐渐被人们认知,世界各国相继在上世纪70~80年代停止了PCBs的生产(我国于1974年停止生产PCBs)。但是在停止使用的同时,各国并没有及时对已经投入使用的PCBs及PCBs设备实施有效的统计、替代、处置等措施,因而PCBs问题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91年,国家环保总局与能源部联合颁布了《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国家环保局、能源部(91)环管字第050号),要求拥有PCBs电力装置的营运单位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同时要求对含PCBs的废电力装置、PCBs废液和PCBs污染废物进行集中封存管理。但由于对集中封存或暂时储存场所的管理不善,PCBs泄露已造成相当规模的重污染场地。
2001年5月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将PCBs列入首批削减和控制的12种POPs名录中,对其提出逐步淘汰和最终消除的要求。中国作为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完成履约的义务。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行动方案(NIP)将中国在PCBs管理和处置方面所需要展开的工作及进程进行了规划,分为基础性工作(清单调查等)、工程示范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目前基础性工作开展迅速,工程示范也进入启动阶段。但我国在分解破坏技术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少,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的示范工作主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转移。为加快我国形成自主的PCBs分解破坏技术体系和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必须进行技术选择,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2 PCBs的分解技术
在PCBs处理的早期,由于PCBs的分解十分困难,所以一般采用储存、填埋或焚烧法。但由于储存和填埋仍然对环境有潜在风险,目前除少数国家采用深井储存外,很多国家均已禁止采用这类技术。焚烧法虽然具有处理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温度很高(一般均要求在1 200 ℃以上)造成处理成本很高,且高温处置易生成二噁英类等毒性更高的物质,从而对焚烧设施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故目前有些国家已经禁止或限制采用焚烧法处理PCBs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机构开发了大量的PCBs分解的非焚烧替代技术,表1列出了部分技术的产业化情况和使用的国家。
表1 部分PCBs破坏分解技术的产业化情况
|
2.1 氧化分解技术
2.1.1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在超临界水条件下,PCBs等有机物污染物极易溶于水,与氧化剂(O2、H2O2或者其他氧化剂)迅速反应,被彻底分解为CO2、H2O、HCl等,其分解率可达99%以上。早期的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由于设备存在腐蚀和堵塞等问题,一直未能实现产业化。随着采用耐腐蚀材料的特殊反应器的开发,解决了上述问题,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发展很快,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已经实现了产业化[2,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除了用于PCBs的分解破坏,对其他POPs类污染物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主要用于液态废物或粒径200 μm以下的固体废物(且一般要求有机物含量低于20%(质量分数))。
2.1.2 熔融盐氧化技术(Molten Salt Oxidation)
熔融盐氧化技术是在700~950 ℃的盐浴池(一般为碱金属碳酸盐)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彻底氧化破化。O2等氧化剂随含PCBs的废气进入盐浴池,有机污染物被分解为CO2、N2、H2O、HCl等,无机污染组分(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等)被捕集在盐浴池中。熔融盐氧化技术被证明是处理复杂组分废气的理想方法之一。对于液体PCBs和PCBs污染固体废物有很高的分解率(>99.999 9%)。目前该技术对高浓度废物的有效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4]。
2.1.3 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ve Process)
高级氧化技术是利用O2、O3、H2O2、TiO2、紫外光、电子、Fe或其他氧化剂产生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自由基与PCBs等有机污染物反应,从而达到破坏有机污染物的目的。电气化学的过氧化反应(ECP)是一种利用电流、铁电极和过氧化物分解PCBs等有机污染物的高级氧化过程。ECP的主要机理是依靠电流促进Fenton试剂的生成(Fenton试剂可产生自由基)。在美国的某超级基金场地,ECP对液态PCBs的分解率达到95%以上,对泥浆中PCBs的分解率达到68%以上[5,6]。
2.2 还原分解技术
2.2.1 气相化学还原技术(Gas Phase Chemical Reduction)
气相化学还原技术是在850 ℃以上,利用H2作还原剂,将有机污染物最终还原为甲烷、HCl以及其他小分子有机物。H2可通过甲烷制得,因此不需要外加H2源。因为反应是在H2氛围下进行的,可有效避免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的生成。对于固体废物中的PCBs,需要首先进行热解吸预处理。气相化学还原技术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POPs,对高浓度污染物依然有效,具有很高的分解率(99.999 9%)[7]。
2.2.2 溶解电子技术(Solvated electron Technology)
溶解电子技术是利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通常为Na,有时也可是Ca或Li)在液氨溶液中产生自由电子,含卤有机物对自由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在瞬间即可完成脱卤反应。对于PCBs而言,经过处理后的土壤,除了脱除了有机污染物外,含有的氮素还将提升土壤的肥效。该技术对DDT、二噁英、PCBs等均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已成功应用于高浓度PCBs废物(PCBs含量为2%(质量分数))的处理。
2.2.3 金属钠还原技术(Sodium Reduction)
金属钠还原技术是利用在矿物油中分散的金属钠还原分解PCBs。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变压器中PCBs的原地分解,在美国、加拿大、南非、日本等国家都有产业化应用。该技术能有效去除PCBs,示范工程表明可达到相应的控制标准,目前利用此技术的最高PCBs浓度达到1%[8]。
2.2.4 碱催化分解技术(Base Catalyzed Decomposition)
碱催化分解技术是EPA风险降低工程实验室(Risk Redu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和美国海军工程服务中心(Naval Facilities Engineering Service Centre)联合开发的用于修复被有机氯污染物(如PCBs、二噁英等)污染的液体、土壤、淤积物、沉积物等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超级基金场地的修复,于1997年应用于美国关岛10 000 t PCBs污染土壤的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9]。
碱催化分解技术是一个多相催化加氢分解技术,指在300~400 ℃,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氢供体、碱金属氢氧化物和PCBs等POPs发生催化分解反应,最终将其分解为无机盐、H2O和脱卤产物。对于PCBs污染土壤或其他固体废物,碱催化分解技术利用NaHCO3(添加量为5%~10%(质量分数))促进PCBs的热解吸(热解吸温度为200~400 ℃),在此过程中部分PCBs在固体废物含有的氢供体的作用下被分解,其余的PCBs通过冷凝进入碱催化分解反应器。碱催化分解技术对PCBs、DDT、HCB及二噁英等都有很高的去除效率(99.99%以上),适用于纯物质和其他介质中的污染物的分解破坏。
2.2.5 APEG脱卤技术(APEG Dehalogenation)
APEG技术利用碱金属氢氧化物(alkali,A)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与污染土壤混合,在加热条件下,碱金属氢氧化物和PCBs上的卤素发生反应,实现脱除卤素的目的。此技术已成功处理PCBs质量浓度为2~45 000 mg/L的污染物,已经获得了美国EPA有毒物质中心(Office of Toxic substance)对于PCBs有毒物质控制法案(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的正式批准。APEG技术被选用于3个超级基金场地的PCBs污染土壤的处理,该技术采用标准设备,能在较短时间内投产。但由于回收或再生聚乙二醇的难度较大,导致费用较贵,目前采用水替代聚乙二醇的改进技术正在开发中[10,11]。
2.2.6 催化氢化技术(Catalytic Hydrogenation)
催化氢化技术利用贵金属的催化活性,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处理分解含氯有机物。但是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致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导致催化剂的适用寿命较短。目前,采用金属硫化物的氢化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易中毒的问题。该技术对大多数的含氯有机物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2]。
2.3 其他技术
除上述简介的技术外,国外研究者还开发了很多其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熔融技术和热解技术都已经成功应用于PCBs的处置并实现了产业化,而光降解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植物降解技术等虽对低浓度PCBs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去除速率很慢,需时较长。
3 结 语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生效,选择合适的技术用于解决我国PCBs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我国而言,首要需要考虑的是技术的环境效益,能否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和技术的稳定性等;其次是技术的经济性(总投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等)和社会效益(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和公共的接受程度等)。目前,基于我国对库存PCBs和进入环境的PCBs采取环境友好的管理,需要选择成熟稳定的破坏分解技术,如碱性催化分解技术、气相化学还原技术等。同时,应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技术的国产化,推动PCBs处置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施玮.中国多氯联苯(PCBs)清单调查方法及应用示范[D].北京:清华大学,2005.
[2] HATAKEDA K,IKUSHIMA Y,SATO O,et al.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using hydrogen peroxide[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99,54:3079-3084.
[3] LEE S H,PARK K C,MAHIKO T,et al. 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based on the redox reactions promoted by nitrate and nitrite salts[J]. 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2006,39(1):54-62.
[4] HSU P C,FOSTER K G,FORD T D,et al. Treatment of solid wastes with molten salt oxidation[J]. Waste Management,2000,20:363-368.
[5] SERGE C,AMADEO F A,ANTONIO R,et al. Pesticide chemical oxidation: state-of-the-art[J]. Water Research,2000,34(2):366-377.
[6] ARIENZO M,CHIARENZELLI J,SCRUDATO R,et al. Iron-mediated reaction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in electrochemical peroxidation process (ECP)[J]. Chemosphere,2001,44:1339-1346.
[7] BUNCE N J,MERICA S G,LIPKOWSKI J. 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aromatic organochlorine wastes[J]. Chemosphere,1997,35:2719-2726.
[8] PITTMAN C U,HE J B. Dechlorination of PCBs,CAHs,herbicides and pesticides neat and in soils at 25 °C using Na/NH3[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2,92:51-62.
[9] SUN G R,HE J B,PITTMAN C U. Destruction of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 with solvated electrons in the presence of water[J]. Chemosphere,2000,41:907-916.
[10] TANIGUCHI S,MURAKAMI A,HOSOMI M,et al. Chemical decontamination of PCB-contaminated soil[J]. Chemosphere,1997,34:1631-1637.
[11] CHEN A S C,GAVASKAR A R,ALLEMAN B C,et al. Treating contaminated sediment with a two-stage base-catalyzed decomposition (BCD) process:bench-scale evalua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7,56:287-306.
[12] FRANTIŠEK K,PETR K. Combined decontamination processes for wastes containing PCB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5,117:185-205.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