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水处理 > 解决方案 > 正文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分析

更新时间:2011-11-15 13:26 来源:北方环境 作者: 阅读:1379 网友评论0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快,截至2010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5000公里,稳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地区的经济将生产显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公路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公路项目的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沿线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分割而引起的平衡失调,气候变异等等。另一类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汽车交通噪声、废气和尘埃注入环境,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的生产。因此,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路线方案的设计、施工及运营各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及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造成的污染来进行。

2  项目概况

郑州至民权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中重要的一条联络通道,省网编号S82,其中郑州至开封段已于2009年开工建设,开封至民权段仍处于前期规划阶段。郑民高速东接连霍高速公路(G30),西连京港澳高速公路(G4),继而与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郑少洛高速公路相通,从而形成连霍高速公路在中原核心地带的并行线。由于连霍主干道在河南省偏北靠近黄河,而由本项目构成的通道更有利于河南省经济核心地带城镇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说,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河南省一条重要的经济、旅游线,对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形成有力的支撑。

3  沿线环境特征

3.1   生态环境

项目区位于平原区,主要土壤分布有潮土类、风砂土两类,土质疏松,适宜农作物生长。植物的种类按陆生植物和落叶乔木有12种,常绿乔木有4种,乔木果树8种,灌木和藤木植物10种,药用植物20余种,粮食作物约15余种,经济作为约6种,蔬菜30余种,瓜类5种。水生植物计21棵46种。动物区系属华北动物区系,动物资源主要分为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常见的动物约32纲近100目。项目区地貌按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考虑到拟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可能会对沿线土壤植被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及对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选线过程中已给与充分考虑并制定出一些工程应对措施:比如,在公路两旁进行绿化;路基两侧顺地势修建边沟、排水沟、急流槽等人工构造物,植树以减缓水土流失。

3.2   社会环境

郑州、开封、商丘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繁多。三市均为河南省经济强市,区域村镇星罗棋布,居民点众多。路线走向已最大程度上绕避了人口密集区、学校、医院、工厂等建筑,避开了沿线的一批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景区、文物保护区。

4  环境影响分析

4.1前期的环境影响

沿线涉及到永久性和临时性占地及沿线居民安置拆迁,对社区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影响。

4.2建设期的环境影响

4.2.1生态环境

高速公路线长面广,大量农田被侵占,更需要大量的土石方,特别是取土困难的平原区,高填深挖使线路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容易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土壤变得疏松,随着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在降雨集中季节雨水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工程施工占地,路线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有所减少,机械碾压、人员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较长时间不能恢复其肥力,非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而使沿线地区的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

4.2.2噪声

公路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种类较多,如路基土方填筑时有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等;路面工程施工时有拌和机、撒布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桥梁施工时有钻机、打桩机、发电机、卷扬机、起重机、电焊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这些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4.2.3环境空气

工程施工中,筑路材料的装卸运输、混合料的拌和过程、未硬化的施工便道有大量的粉尘散落到周围的大气环境中;建筑材料堆放时,尤其在风速较大或装卸、汽车行驶速度较快情况下,粉尘污染会更严重;在沥青加热、搅拌以及沥青混凝土运输、摊铺过程中产生大量沥青油烟,其中所含的烃类、苯类也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2.4水环境

施工机械泄露的燃油、工程营地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对水体的污染,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对水体的污染,路基、防护、排水设施对原有地表径流的破坏等。

4.3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4.3.1交通噪声

在公路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为非稳态声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行噪声,二是沿线为车辆提供服务的各种设施、设备的噪声。振动指行驶车辆与公路无规则的冲击经路基或桥梁的传播引起附近地面的振动。噪声与振动主要对居住环境的干扰,公路建成运营后沿线将形成一条带状的噪声、振动干扰带。带宽以公路建设通过地区的地势及环境功能区划不同而有所差别。

4.3.2环境空气

影响大气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车辆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及产生的扬尘。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CO)、烟尘、氮氧化物(NOX)、铅尘及少量的二氧化碳(CO2)等。

4.3.3水环境

服务区内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路基、路面、桥面冲刷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

5  环境保护对策

5.1前期的对策

路线走向要最大程度避让人口密集区如村庄、学校、医院、工厂等敏感点。详细调查沿线土地状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少占或不占基本农田。应加强对文物的调查,合理避让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尽量减小公路建设对文物古迹和自然景区的影响和干扰。合理避让沿线水源体,不占用居民集中地区饮用水源,保护水质免受污染。由于本项目处于平原区,因此在设计中应注意取土的合理布局,减少对附近土体、水体的破坏。取土方案应将取土坑、路基排水及鱼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设计,防止因工程开挖导致农田受淹,或大面积水土流失现象,注意保持原有排灌、道路系统和生态环境,达到工程和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5.2建设期的对策

5.2.1减轻噪声污染措施

筑路材料运输车辆应保持车况良好;如有可能,给强噪声源设备加装隔音罩;有居民区路段,晚22点至次日晨6点停止施工。

5.2.2减轻大气污染措施

筑路材料堆放点应选在附近村庄主导风向的下风侧100m以外;运输筑路材料车辆表面应覆盖;各标段应配置洒水车,定期洒水;沥青混凝土灰土采取集中拌和,地址应选在附近村庄主导风向下风400m外,沥青混凝土选用密闭拌和设备。

5.2.3生态保护措施

取土路段应控制挖深,取土前将表层耕作层土壤堆至一旁,取土后再以表层土壤覆盖。集中取土点取土后,注意将四周修饰整齐,取土后,将部分取土坑改造为鱼塘;取土点或临时占地原为耕地的应还耕,原为荒地的改造为耕地,原为林地的恢复植被。

5.2.4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营地应选在远离主要水体的地方,产生的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水体;桥涵施工中的废弃物不得丢弃在河道中,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河道,保证不影响其行洪能力或原有功能。

5.2.5文物保护措施

施工期发现文物,应暂停施工,保护现场,及时通报所在县、市文物保护部门;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完成,文物部门认为可以重新开始施工时,再继续施工。

5.3运营期的对策

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局部性、季节性、阶段性的特点,其中以施工期降雨集中季节影响较大。公路建成交付运营后,随着各项防护工程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日益完善,沿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新的平衡,交通噪声、振动、废气排放以及服务区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成为运营后的主要环境问题。

5.3.1减轻噪声污染措施

对于沿线经过的敏感点如学校、医院、机关等,需要设置声屏障。距离村庄、厂矿较近的地方,可以采用种植隔声林带、加高院墙与安装双层窗相结合等方式。

车辆噪声监测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车辆不得上路,上路车辆一律使用低音喇叭,超车以转向灯示意,夜间禁止鸣喇叭。

加强道路养护,保持路面平整,不出现凹坑。

5.3.2减轻大气污染措施

加强运输车辆污染源管理,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辆不得上路。

搞好绿化工程的维护,保证绿化带的完整。

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不再新设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点。

5.3.3保护生态环境措施

搞好边坡防护,边坡除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混凝土网格、片石等措施外,种植草皮或采取其它生物措施,稳定边坡。

调整作物布局,道路两侧30m范围内不宜种植蔬菜瓜果、食块根等类作物。

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公路两侧近距离范围内的农业结构,发展林业、养殖业,道路两侧近距离范围以发展林业为宜。

5.3.4其它环保措施

服务区、收费站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处理后集中排放;锅炉设除尘设施,使锅炉排放的烟尘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并妥善处理。

5.3.5事故应急处理

遇雨、雪、路面结冰、大雾、风沙等情况应限速行驶;禁止车辆超载,运载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车辆,须持有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审验签发的准运证明;加强对公路行驶车辆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加强巡视;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通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6  结论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运营整个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保证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力争将沿线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宁(1979-),男,本科,就职于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高速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分析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