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
摘要: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使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最终又能在分类后回收到多少垃圾?前者是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效应的微观反映;后者则是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决定该体系各环节所需设施设备的规模、数量,并影响城市空间布局,这些都属于居民回收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故而,研究垃圾分类回收行为是解决我国当前严峻垃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对垃圾分类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中,垃圾分类方法的合理确定;社会心理学、博弈论、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综合运用策略研究;从社区与非社区两个方面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与内在关系进行辨析;居住场所、工作场所、休闲场所之间垃圾分类回收的关联行为研究;场所尺度的空间行为差异、城市尺度的行为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产生机理与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条件价值评估的垃圾分类回收参与时间及费用承受能力研究等,及今后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垃圾,分类回收,回收行为
截至 2008 年年底,全国 655 个城市中 1/3 垃的圾总量达 1.52 亿吨。其中,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的比例分别高达38.4%、50.4%,累计侵占土地 75 万亩 ;通过焚烧、堆肥等方式回收再利用的比例仅 11.2%[1 ~ 2],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为此,垃圾问题已引起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 2011 年 3 月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其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 16 个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从国外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垃圾通过分类资源化后已大幅减少,最终进入填埋处置的只有很少部分[3]。比如,瑞典通过分类回收后,47%的垃圾进入再使用和再制造环节,50% 用于焚烧发电,最终填埋的仅占 3%[4]。这也印证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再生资源,其 90% 都是可以回收利用”[5 ~ 6]的研究结论。建设部在 2000 年分别选取了北京、杭州等 8个大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均因措施不当而未取得预期效果。2010 年,首批试点的部分城市再次进行试点,并陆续有成都等新成员城市加入。不同的垃圾分类结果,既影响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复杂性,也影响回收过程所需设施设备的结构、数量及规模 ;而居民是否支持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则直接决定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效果和最终填埋所需的土地面积[7]。因此,实行分类回收并促进居民积极参与是解决我国当前垃圾问题的关键
1 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垃圾分类回收研究始于 2000 年垃圾分类回收试点之后。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方面,陈冰花[8]对南京城市垃圾分类回收进行了问卷调查
详细内容请查看附件部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请点击下载 201211212154083049.zip
下载该附件请登录,如果还不是本网会员,请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