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铬渣未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置的原因
铬渣大量堆存、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置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产工艺落后,铬渣产生量大
铬盐生产的传统工艺是使用回转窑填充石灰质的焙烧法,按石灰填充量多少分为有钙焙烧、少钙焙烧和无钙焙烧三种,后两种是利用部分或全部返渣代替有钙填料。铬渣产生量与铬盐生产工艺密切相关:普通有钙焙烧工艺的产渣量为每吨产品2.5-3吨,铬的转化率低,铬渣中Cr6+含量高,约1.5~2.5%,难以处理;少钙焙烧工艺每吨产品产渣量为1.2-1.5吨;无钙焙烧每吨产品产渣量低于0.8吨,铬渣中Cr6+含量低,只有0.1~0.2%易于处理。此外,我国还自行研究开发了液相氧化法铬盐生产技术,并正在进行工业化生产完善工作,预计每吨产品产渣量不超过0.5吨,铬渣中Cr6+含量低于0.1%。目前,我国铬盐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有钙焙烧工艺,采用无钙焙烧工艺的只有甘肃民乐县化工厂一家,其产能仅占全国总产能的3%。与此相比,工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采用无钙焙烧工艺。从总体看,我国铬盐生产技术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
二、铬渣处置难度大,成本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对铬渣的处置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多种处理技术,如干法还原、湿法还原,铬渣综合利用制砖、钙镁磷肥、铸石、水泥添加剂、玻璃着色剂、烧结矿炼铁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铬渣处理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解毒不彻底,存在二次污染;有的铬渣用量少,处置周期长,进度缓慢;有些综合利用产品,如用铬渣作水泥矿化剂,对环境的影响尚不清楚。此外,处理、处置成本高昂,也是制约铬渣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机制不健全
为加强铬盐行业环境管理,1992年原化工部和原国家环保局曾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铬化合物生产建设中环境污染的若干规定》,对遏制当时铬盐生产企业一哄而上的势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铬盐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了对铬渣环境污染的监管,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国家产业政策不明朗,环境执法能力薄弱,铬盐行业无序发展的现象有所回升。从铬渣处置看,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极大地制约了铬渣的治理进程。铬渣的无害化处理,大多依赖其他一些相关行业的特殊生产工艺,如利用水泥立窑、钢铁烧结矿等处理铬渣。当这些处置铬渣的企业,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而不愿意承担污染的风险和设备改造的成本时,铬渣处置就十分被动。当前,对铬渣的处置,国家既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也没有建立起铬渣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之间的利益桥梁,使得铬渣治理进展缓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