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到实践—论城市水环境生态规划过程探析
水系是人类聚居所必须的自然资源,水系的演变也曾是很多城市新兴和没落的主要原因。为规避水问题和提高水系利用效率,人类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逐步形成和完善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大禹治水和都江堰的建设都是人类对水系改造和利用的成功例证。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动力机械的发明,使输水工程得以建设,城市空间得以摆脱临水的限制而可以向纵深拓展,城市的规模扩张也得以加速,但是,工业化和人口高速增长也使人类对水系的影响与日俱增,这种影响的持续累计,导致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出现,汉阳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空间布局,使其水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以该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为规划对象进行研究,对推动城市水环境生态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通过在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武汉市汉阳地区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中进行的相关研究,就水环境生态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而提出部分观点供参考。
1水环境生态理念推广过程—学者规划向公众规划的转变
1.1水环境生态理念被广泛接受是规划能够实施的首要条件
1.1.1规划的社会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社会的统一倾向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作用
城市规划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技术性工作,还具有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当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更是表现了由单向封闭向复合发展、由最终理想的静态向动态过程、由刚性向弹性、由指令向引导的转向①。规划理念能否被广泛接受成为规划能够指导长期建设过程的必要条件。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T.R.Malthus的《人口原理》对人口和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的关系就已经有所论述,但随着城市发展却仍然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就其原因,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发展不足是造成大多数环境问题的根源。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这也决定了环境问题的长期性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发展中国家要在巨大的发展需求压力下进行水环境生态的建设和维护,没有上至决策层、下到城市活动的一般参与者的统一思想,是不可能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必然会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
1.1.2水环境生态缺乏系统的量化理论决定了必须借助推行理念的辅助方法来推进建设
水环境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还难以量化,目前比较多的是从水资源角度进行评价,计算水污染的损失②,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湖泊水体的填占、人工硬质护岸建设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没能建立有说服力的数理模型,难以在各种利益的博奕过程中准确的提出基于水环境生态需求的相关内容,从而导致被随意裁减和削弱,目前争论比较激烈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建设就是典型的案例。
借助理念的推行使水环境生态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把对水资源的保护上升到对水环境生态的保护,并作为判别城市建设方向的基础条件,从而推进水环境生态工程的建设,才可能实现水环境生态目标。武汉近年来加大对填占水体行为的管理力度也正是得益于保护水面是保护水环境的基础这一社会共识。
1.2水环境生态理念推广的实践
1.2.1美好前景的描绘
一个理念怎么才能被人所接受呢?靠的应该是对这一理念所能带来的结果的向往,因此,理性的描绘一幅水环境生态的美好前景就十分必要,也是学者规划的优势所在。在规划的初期我们提出了“梦中水乡”这一相对模糊的概念,“水乡”既说明以水为特色,也说明与自然和谐,再灌以“梦中”去形容就表明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希望投身其中的家园;随着工作的深入,“梦中水乡”的轮廓在逐步的明朗和清晰, 从“门前小帆过、小溪绿中行”到最终的“动态水网,水清岸绿、城水交融”,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是对上一阶段目标的延伸和深化,又都有新的概念去打动关注汉阳地区建设的人。
1.2.2广泛的宣传和公众意见的吸纳
前景只是可以打动人的材料,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宣传。在规划过程中,一改以往关门规划的传统做法,我们很好的尝试了与媒体进行广泛合作,及时的把我们所描绘的前景向社会公布,让更多的人能够在了解规划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到我们规划的过程,并全程接受市民的咨询和意见,提高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从许多市民的建议中得到了的启发。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汉阳的房地产开发商表现了更高的热情,把我们每一轮提出的概念和描绘的前景都作为他们房产的卖点去大力宣传,客观上对规划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3与决策、管理层的频繁对话
每一位决策者都不会反对提出水环境生态概念,但怎样才能从概念到目标到措施都能被决策层所接受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决策层能够全程参与到规划过程,因此,在规划的不同阶段与决策层进行多次对话(汇报)就成为向他们推行理念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规划过程中我们十余次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在阐述方案的同时把我们关于水环境生态建设的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们,他们也在接受我们所提出的若干概念、措施的同时不断的修正我们的规划。规划的最终成果已经不只是我们学者的规划,而是一个融合多个部门、多个城市建设参与者思想的大众规划。
2水环境生态概念的认知过程---水环境生态要素的选择
2.1水环境生态的自然属性
水环境生态的自然属性决定其物化特性,包括空间的物理尺度、物化学的水质水平和生态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物理尺度又包括面积和容积(水量)两个方面,是水环境生态的物质基础;水质水平的特性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包括了多个具体的物化指标,是评判水环境生态的主要方面;生态学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指标现阶段还处于探索阶段,多以历史的纵向比较和水平的横向比较来进行。
2.2水环境生态的社会属性
水环境生态的社会属性是由社会对水环境生态价值的认知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属性的变化而变化,在城市建设初期,主要关注的是有水可用和规避洪水威胁,随着城市发展带来水质污染,又开始关注水污染问题,到目前,水的景观以及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价值也开始成为得到广泛关注,城市不仅需要的充足的水量、合适的质量,还要有悦人的外观和宜人的动感。
2.3规划水环境生态要素的选择
规划既要反映水环境生态的自然属性,又要反映其社会属性,同时,作为规划的要素又必须是可以控制的,经过多种要素的比较和广泛的内部讨论选择了三个方面作为水环境生态的规划要素:
2.3.1形态要素
选择形态要素既能够体现水在城市中的布局又能反映水体的主要物理尺度,同时这个要素也是能够进行控制。水深尺度因为从城市排水工程角度控制更为有效,而湖底高程还难有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明确的数值关系去分析评价,所以在水环境生态规划里弱化水深尺度这一要素。
2.3.2水质要素
作为水环境生态水平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般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水质要素是必须的。水生态要素由于难以有更为准确的评价体系,同时经过一般的对比研究发现,水生态的多样性与水质水平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水环境生态规划里也相对弱化了这一要素,主要通过水质要素来表针水生态水平。
2.3.3滨水空间要素
该要素是评价水与城的关系,表针城市建设对水体空间利用程度以及水体对城市的依赖程度,是水功能拓展的主要依据,从规划角度我们选择了“三线一路四区”的模式来控制滨水空间要素,既能为水环境生态质量的改善提供必要的用地支持,又能满足人参与并享受水环境的物理空间,也能为形成良好的滨水景观起到必要的控制和促进作用。
3城市发展阶段的判读过程---目标体系的确立
3.1环境服务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依赖
环境建设只是环境服务的一部分,环境的运行和维护才是决定环境水平的主要内容,在以前的很多环境建设过程中过高的看中建设的效应而忽视了运行和维护的重要性,导致环境建设目标不能长久的实现。武汉喷泉公园的喷泉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投入巨资建设却由于无力负担日常的运行维护费用,以至于现在只能在重大的节日才能勉强运行几个小时,其环境效益难以体现。
3.2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环境建设的阶段难以跨越
城市发展必然经历量的扩张到量与质的同步发展,再到以质的改善为重点的三个阶段,正如城市选择“跨越”模式发展必须以城市增长速度超过3%、经济增长率10%以上,并能够维持大约25年的时间为前提,否则将不得不沿用“外溢”式的发展模式③。
我们的城市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呢?根据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要实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率将分别由2000年的840美元、36%上升到27680美元和79%④。另据联合国的相关资料表明:在未来的近30年,中国将有3亿多农村人口加入到城市人口的行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的相关专题研究也预测:武汉市总人口规模在2020年将由2003年的780万上升到1200-1400万人。如何应对城市化的压力是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我国现在所处的工业化初期又决定了必须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规模和产业还会以较高的速度扩张。这是否说明我们还处于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经过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质的问题,被人们俗称为“大城市病”,这一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城市量的扩张;其次,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到了小康,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环境需求逐步成为现实需求,从近年的商品房销售可以看出,注重环境的高档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一样有很好的买方需求。因此,可以判断我们的城市现在已经越过了以量扩张为单一目标的阶段,进入了量与质同步发展阶段。
那么这样的发展阶段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呢?按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只有当环境保护投资达到GDP的8%时,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持续改善。而据统计:湖北省近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1.2%之间⑤,武汉市的这一比例也不足2%,考虑环境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等积极因素,将该比例提高到3%是有可能的,但仍然达不到生态城市所要求的3.5%的最低标准⑥,因此,这一阶段环境水平只能是下降的总体趋势得到缓解,但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
3.3环境建设的机会成本必须面对
环境服务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丧失的净收益,因为提供服务的资源在以后最能产生收益的用途中就不能被使用⑦。在常规的经济技术比较里面,更多关注的是建设的直接投资,但对于环境建设而言,其建设的机会成本较直接建设投资要大得多,这也正是环境建设难以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真正得到优先考虑的主要原因,所以,必须根据城市的经济实力所能承受环境服务的机会成本压力来决定环境服务的水平。
3.4目标体系的建立
基于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水环境总体质量应该是下降趋势得到遏止,但考虑汉阳地区作为武汉新区的特殊地位,可以认为汉阳地区的水环境生态质量总体目标是能够得到改善,但改善幅度有限,从水环境生态的三个要素分析,拟订了以反映三要素水平和影响三要素的城市发展建设主要内容的15个指标构成的目标体系(指标体系,见表1),并给出了不同阶段的目标值。
表1 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指标体系
|
4基于效益最优的协调过程—水环境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途径探索
城市规划的宗旨是利用最少的资源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求,因此,提高水环境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的基本任务。怎么提高呢?总结起来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4.1功能的拓展和协调--建立水环境生态复合稳定的功能系统
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拓展其利用的途径,作到一物多用,新技术的出现也为一物多用提供了条件。水环境生态资源的功能主要包括:作为生产生活的水源、水生动植物的生产基地、时空不均衡降雨的调节空间、污水自然降解场所、湿润空气的生态调节和旅游休闲的景观资源等六大功能。参考“帕累托最优”⑧的概念,通过协调各种功能之间的约束条件,研究假定水环境生态某种功能被取代将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损失的收益,并以这一代价进行相互比较,最终选定不同水体的不同功能利用程度,形成稳定的复合功能系统。如排水渠道复合旅游航运、景观及生态通廊功能。
4.2空间的协调—建立与城市综合功能协调的水环境空间形态
水环境生态只是城市的一部分,一个完整高效的城市系统需要在空间上协调各类城市功能的需求。为提高水环境生态在空间上与城市总体布局的融合程度,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既及时与新区用地规划编制组沟通协调,做到用地规划保证水环境生态建设的空间需求,水环境生态建设能够促进空间总体布局的优化和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4.3建设的协调—建立有序合作的建设模式
城市建设是一个多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没有很好的合作必将导致建设的无序和重复建设,水环境建设同样涉及计划、水务、园林、规划及众多的公司和企业,需要建立有序合作的建设模式,成系统、成片区的统一推进建设,才能最大的发挥资金和环境的效益。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熟悉他们的建设计划,在尽可能多的范围形成一致的意见,并体现到规划的内容和建设的时序中。
5结论
水环境生态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规划过程,包括了理念的推行过程、概念的认知过程、发展阶段的判读过程和多因素协调过程,每个过程都贯串规划的全过程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和支撑。规划研究的内容在过程中逐步清晰和完善,并力图使规划的结果能够引导汉阳水环境生态得到持续改善和促进城市持续健康的发展。当然,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我们也迫切希望一些在实验室里的技术能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及时进行示范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得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42-46.
[2]张坤民等.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8-90.
[3]赵燕菁. 探索新的范型: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2001,第三期 :39-40.
[4]何传启. 忧患中国 . 嘹望新闻周刊,2004,第39期:26-27.
[5]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04》.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2,207.
[6]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设指标”(试行).
[7]Tom Tietenberg著 严旭阳等译.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第五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3.
[8]“帕累托最优”的概念表述为: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