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机动车检验OBD屏蔽器乱象,如何用法律破局?

更新时间:2025-04-08 11:01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 张聪 阅读:747 网友评论0

谷腾环保网讯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机动车尾气检测领域典型案例可以看出,部分检验机构为追求效率或牟利,在检测中滥用OBD屏蔽器,形成两种典型乱象:“掩耳盗铃”式造假:通过屏蔽故障代码或污染控制装置未就绪状态,使本应淘汰的高排放车辆“带病过关”; “偷工减料”式操作:对原本达标的车辆,使用屏蔽器跳过必要检测环节,人为压缩检测时间。 

此类行为已形成黑色产业链,某地查获的作弊器甚至能同步屏蔽车辆CAL ID(校准标识符)和CVN码(校准验证号),导致不同品牌、出厂年限的车辆在检测报告中呈现完全一致的“身份信息”。 

法律争议:数据造假是否构成“虚假报告”? 

执法实践中,对第二种情形(效率驱动型造假)的定性争议激烈:  反对观点认为,若车辆实际排放达标,即使篡改数据,检验结论仍客观正确,不宜认定为违法;支持观点主张,检测数据的真实性是法律的生命线。OBD系统是判断车辆排放控制状态的核心依据,屏蔽器篡改的不仅是代码,更是污染控制装置的运行真相。 

法理剖析:《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的立法本意,在于打击“通过技术手段逃避监管”的行为,而非仅针对排放结果。检验机构作为第三方权威主体,其数据造假直接动摇监管根基;“虚假报告”的认定标准应聚焦行为本身。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篡改监测仪器参数或数据采集过程即属违法,与车辆是否达标无关。 

技术解构:OBD屏蔽器如何摧毁监管链条? 

OBD系统本是车辆排放的“电子守门员”,其CAL ID和CVN码如同车辆的“基因编码”,记录着发动机、后处理装置等关键信息。作弊器的介入导致:数据同质化:不同车辆检测报告呈现相同代码,生态环境部门无法追溯真实排放历史;功能失效:屏蔽器用模拟数据代替车辆OBD真实数据,使污染控制装置形同虚设;系统性溃败:检验机构从“守门员”沦为“造假帮凶”,加剧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破局之道:构建“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法律明确“过程违法即违法”原则。 修订的司法解释:将篡改CAL ID/CVN码纳入《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范畴;细化裁量标准:对系统性造假机构实施“按日计罚”,对责任人员追究刑责。 

推行检测数据全链条追溯。区块链存证:将OBD数据实时上链,确保检测过程不可篡改; AI智能识别:开发作弊器特征数据库,自动拦截异常检测信号。 

建立行业“黑名单”。对造假机构实施联合惩戒: 纳入生态环境部“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限制参与政府采购;向金融机构通报,提高其融资成本; 在媒体公示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生态环境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机动车检验OBD屏蔽器乱象,如何用法律破局?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