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岛:一个“绿色”污水处理厂标本
青岛是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作为奥运环境配套设施,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4台 500KW沼气热电联产机组在奥运会开幕前不久正式并网发电。沼气热电联产机组利用该厂污泥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每日1万~1.5万立方米沼气发电,满足处理厂2/3的电耗,年节电600万千瓦时。这是山东省污泥处理行业第一次应用沼气热电联产处置污泥。
麦岛污水处理厂位于青岛市前海东部、市南区和崂山区的交界区域,始建于1999年,最初仅有10万吨/日的初级处理能力。在处理厂排水口向东2公里就是2008年奥帆赛及其测试赛的赛场。在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后,青岛被确定为帆船赛举办城市,而奥帆赛水域恰好就选定在麦岛污水厂排水口2公里以外。为了确保奥帆赛区域水质合格,青岛市政府决定通过国际招标对麦岛污水处理厂实施扩建改造,将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至14万吨,并稳定达到国家1级B排放标准。2003年底,威立雅水务与光大国际联合体在招标中胜出,获得麦岛污水处理厂工程25年的运营合同。2005年,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但是,此时的麦岛地区已经从荒郊发展为青岛房价最贵的地段之一,厂区周围遍布高档公寓和别墅。厂区已经不可能获得新增用地,而急剧上升的人口密度又强化了环境敏感程度。如何在狭小的空间中,打造一座承载“绿色奥运”重任的污水处理厂?运营商面临巨大考验。但对威立雅水务这样的运营商来说,挑战意味着机会,它决心把麦岛项目打造成一座践行环境承诺的里程碑。
麦岛项目在招标之初并未对污泥处置提出特别要求,但威立雅水务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后,针对项目的环境风险,特别是污泥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规划,承诺不仅将麦岛项目建设成为“一个拥有世界领先处理工艺的环保工程”,更要是“一个没有污泥臭味的污水处理厂、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成功范例”,甚至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景观”。
站在麦岛旁边的山坡望过去,跻身风景区之中的麦岛污水处理厂,本身也貌似一座大别墅,看不到通常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沉底池,更闻不到任何令人不快的气味,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两座静静地矗立在海边的污泥消化罐。许多住在周围的居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与污水处理厂仅仅一条马路之隔,一个高档社区正在兴建,销售状况没有因为污水处理厂的存在受到影响。
受制于厂区的狭小空间,同时为了降低臭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麦岛项目采取了全封闭运营方式。主要工艺流程均构建于一座二层建筑物内,尽量避免将可能导致臭气污染的设施暴露在开放环境当中,而且专设“生物除臭楼”,对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味气体统一收集后采用专利工艺——Alizair进行生物脱臭处理,保证进水和出水以及处理过程中不会溢出异味。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臭气问题解决了,可含水率高达 80%%的湿污泥仍对整个环境系统构成威胁。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整个项目的环境努力功亏一篑。但正如一位水业专家指出的,污泥处理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目前还不存在创造奇迹的技术方式,只能因地制宜。权衡多种因素后,威立雅水务向青岛有关方面建议了“污泥中温消化、沼气热电联产”的处置方式。沼气热电联产无疑是践行“绿色奥运”的绝佳方式,此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积极相应。
在实现稳定运营后,麦岛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污水 10.7万吨,日产湿污泥600立方米。经中温消化,日产沼气1万到1.5万立方米。通过两台油气两用锅炉和四台500千瓦发电机组,每日稳定发电量可达到16800千瓦时,可满足厂区运营用电的50%%到70%%,以目前电价计算,年节电超过300万元。在发电同时,将发电余热用于消化罐加温,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经过消化处理后,污泥有机成分趋于稳定,体积锐减三成,经过进一步干化处理后,直接装车外运,实现了厂区的污泥不落地。
2008年5月,麦岛项目办理了有关并网发电手续,经过一个月的调试和试运行,于2008年6月5日下午成功并网发电。污泥沼气发电虽然是污泥利用和处置的有效方式,但要实现经济运行,不仅需要一大笔设备投资,更对运营商的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内成功案例屈指可数。麦岛项目的沼气热电联产机组亦创造了“山东第一”。
除了沼气热电联产一项,麦岛项目的“绿色奥运”体现在诸多细节当中。厂区的中央空调采用了污水源热泵技术,利用污水与室温差异,冬季用来集热采暖,夏季“集冷”驱暑。相对于传统的中央空调,不仅能耗微不足道,更避免了污染。厂区的现场照明则用上了太阳能,节约能源的同时也减少了安全隐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