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保护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月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则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贾治邦说,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
黄河首曲湿地(资料图片)
题:“保护好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湿地日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2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新华社记者就我国湿地保护等问题采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物种基因库’。”贾治邦说。
据估计,全球40%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达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这些物种和种质基因资源对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贾治邦表示,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存的碳总量约为770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
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则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贾治邦说,只有建设和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
贾治邦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国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100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全国约50%的天然湿地和一大批濒危重点保护物种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我国先后批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履行湿地公约委员会,14个省区市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
——政策措施不断完善。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2006年工程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1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100多个。
——国际履约与国际合作取得重要成果。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国。2008年召开的第十届缔约方大会对中国的湿地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自然生态保护的典范。
但同时,贾治邦也表示,虽然我们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很多威胁: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一些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等。
背景资料:湿地,湿地日,《湿地公约》
湿地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地带等。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也因此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