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疗治鄱阳湖
植被破坏、牲畜水产业排污、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生活污水肆意排放……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区面临严峻污染威胁。
记者在江西鄱阳湖周边多县区采访了解到,为保护好鄱阳湖清水,当地科技、农业部门探索通过一系列生态技术手段,积极尝试对湖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治理。
生态修复
每天产生的150吨猪粪水流经酸化池到沼气池再到沉淀池,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降低氨氮含量后,再进入梯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最终流入鄱阳湖。
在江西星子县泽泉乡的江西御景养猪场,这一幕每天都在发生。地处鄱阳湖畔的这家养猪场,生猪规模超过1.5万头,一年前,这里的猪粪污水还是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向鄱阳湖区排放,成为当地的一大污染源。
“花50多万元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猪粪,值得。”养猪场负责人于学海说,2008年,因为污水造成周边农田欠收,农民纷纷索赔,让企业疲于应付,现在既不用担心影响与农民的关系,也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心理负担了。
为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在治理规模化养猪、高密度水产养殖等点源污染的同时,江西科技、农业等部门尝试将治理的矛头指向农药化肥残留、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这也是鄱阳湖区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
“减少面源污染的关键点,首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鄢帮有认为,如果能对农民进行科学引导,根据土壤养分定量施肥,同时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农家肥,既能减少污染,又能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作为一种探索,九江市庐山区在姑塘镇沿湖村开展试点工作。记者看到,在试验田四周,摆挂着放了“性诱剂”的方盒,以生物防虫技术吸引灭杀雌虫,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农技人员埋设收集雨水管道的方式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实验,确定化肥的最佳搭配比例。
“通过生物防虫技术和平衡施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至少减少20%。”庐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刘卫东说,这意味着,从农田排往鄱阳湖的污水将大大减少。
治理之困
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探索积极开展的同时,沿鄱阳湖地区的污染现象仍普遍存在,一些地方的生态修复治理处于起步阶段。
在星子县蓼花镇侍林村邹村小组,记者看到,村里唯一的一口水塘内长满水草,塘水已发臭变黑,仍有村民来这里洗涮生活用具。60岁的村民李东英告诉记者,全村50多户人家的生活污水全排到这里,最后还是流到鄱阳湖里去。
李东英说:“水好毒,洗过东西后手臂会发红发痒。”
在星子县的蓼花镇和横塘镇,记者看到,公路两侧石材加工作坊林立,由此产生石材废渣和粉尘流入“穿镇而过”的当地河流后,将河水染成了灰白色。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和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位于潘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的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沙化。虽然当地湿地生态修复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但要根本扭转沙化状况仍任重道远。
记者在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多宝乡看到,设在这里的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内绿草茵茵、水鸟争鸣,但栅栏外斑驳陆离、草木稀疏。
任重道远
鄱阳湖是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修复鄱阳湖生态,仅靠科技和农业部门的“单兵作战”不够。
为探索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途径,星子县科技部门在温泉镇金家垅村通过“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方法,将全村生活污水通过“三级湿地”处理后再流入池塘,大大改善了村庄的生活环境。
“池塘经过治理后,不仅可以洗衣洗菜,夏天孩子们还可以在这里游泳。”村民汪金水告诉记者,全村160多人的生活污水以前全部流入这口池塘,再流入鄱阳湖,以前水塘发臭,没人愿意靠近。
“现在还只是示范,今后还要在全县推广,对减少鄱阳湖污染肯定作用不小。”星子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玲说。
“鄱阳湖生态修复关系重大,但任重而道远。”鄢帮有认为,由于鄱阳湖区点源、面源污染仍较严重,要从根本上实现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修复,既要整合国内资源,调动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也要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支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