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水院污水处理工艺通过专家鉴定
近日,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中国农业大学与河海大学、北京市水利水电技术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生态灌区建设的支撑技术体系与综合模式研究及应用”进行了专家鉴定。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国家气象中心李泽椿院士、国际灌排委员会副主席高占义研究员等7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水利与生态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灌区建设水平的整体进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灌区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质量多重分形评估方法、基于麦饭石的污水处理工艺开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课题负责人杨培岭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工作和技术研究报告。该成果是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内蒙古科技计划等10余项课题经费资助下,历经10余年完成的。
该成果主要面向以往灌区建设主要以工程建设为主,提高作物产量为主要目标,出现的灌溉水源短缺、灌区及其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壤盐碱化、湿地萎缩等问题,综合利用3S技术及定点定位观测手段,建立了覆盖整个河套灌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基于多重分形理论的土壤环境健康质量多尺度评估技术,定量评价了节水改造、再生水灌溉对灌区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在灌区建设中引入生态等多学科原理与方法,提出了生态灌区的建设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建立和发展了支撑生态灌区建设的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生态型劣质水灌溉、土壤质量维持与改良、灌区点面源水环境污染控制、灌区多水源联合配置、参与式创新管理等六项关键技术,形成了我国城郊再生水回用区、北方平原区、南方丘陵区3种类型灌区建设生态灌区的综合技术体系及应用模式。
项目实施期间,在北京、内蒙古、江苏等地建立示范区10个,推广面积达15.94万hm2、节水1.21亿m3、增产32.25万t、新增纯收入2.0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规模化效果,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累计培养研究生51名,其中博士生11名、硕士生40名。获发明专利授权5件,发表论文108篇(SCI、EI、ISTP 31篇),已出版专著6部。
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处长杨健安主持,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院成果院管理处处长苏洲、水院院长王福军参加鉴定会并致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