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路“疗治”鄱阳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生态修复“范本”调查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面临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威胁和湿地退化现象。
记者近日在江西鄱阳湖周边多县区调查了解到,为了“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当地科技、农业部门正通过系列生态技术手段积极尝试对湖区规模化养猪粪污水、农业生活污水及湿地严重退化等问题的治理。
不过,由于目前鄱阳湖区生态修复还停留在探路阶段,全面破解生态保护难题仍任重道远,亟须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
图为2010年12月10日在江西省湖口县境内的鄱阳湖大桥附近岸边拍摄的已经干涸开裂的湖滩。 |
湖区生态问题凸显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流经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97%左右。鄱阳湖也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资源粗放式开发等人为因素,鄱阳湖湖区植被遭到很大破坏、生态环境衰退,面临着湿地功能退化、土地严重沙化现象,甚至出现了江南最大沙地,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工农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和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围湖造田”和过度放牧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的湿地功能退化,土地出现严重沙化现象。当地科技部门人士告诉记者,都昌县有沙山面积4.5万亩,是江南最大的沙地。沙山由赣江注入长江沉积的沙土形成,造成沙埋、沙尘灾害频繁发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风沙吞噬良田、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科技“先行”探路生态修复
针对鄱阳湖区生态“老化”甚至“恶化”现状,江西省先后启动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研究》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鄱阳湖区周边市县进行“样板示范”,通过采取生态技术治理猪场粪污水、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探索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沙山,以及应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等方式,利用科学技术先行探路生态恢复。
一是运用生态技术治理规模猪场粪污水,净化农村生活污水。地处鄱阳湖畔江西星子县泽泉乡的江西御景养猪场,生猪规模已经超过1.5万头,每天产生猪粪水150吨。据猪场负责人于学海介绍,仅仅在一年前,这里的猪粪污水还是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直接向鄱阳湖区排放,成为当地的一大污染源。2008年,因为污水造成周边农田欠收,农民纷纷索赔,企业一度濒临关闭。
“后来痛定思痛,场子花了50多万元建污水处理系统,猪粪水经过酸化池到沼气池再到沉淀池,一系列化学反应使得氨氮含量降低,处理后排放出的清水和其他田间水没有任何差别”,于学海说,现在既不用担心影响与农民的关系,也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心理负担了。
二是应用生物防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在启动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江西科技、农业等部门也开始尝试将治理的矛头指向农药化肥残留等农业面源污染,而这也是鄱阳湖区涉及面积最广、危害最大、治理最难的生态难题。
三是探索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沙山。位于鄱阳湖北岸的都昌县多宝乡排上许家自然村,在2007年被江西省山江湖办确定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示范点。记者看到,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内绿草茵茵、水鸟争鸣,而仅数百米之隔的栅栏外却斑驳陆离、草木稀疏,一眼望去,沙丘连绵,前后对比鲜明。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基地内湿地植被覆盖率从10%提高到50%以上,多元化种植也使村民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途径。
生态修复“范本”亟待推广
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大“特色”就是生态,目的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从根本上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然而,由于现阶段鄱阳湖区系列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仅在部分地区试行,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之沿鄱阳湖地区的污染现象仍然较普遍地存在,生态修复从“示范”走向“全面推广”仍面临多重困境。
一是亟须政策扶持,调动各方积极性。鄱阳湖区生态退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点多面广”,涉及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利益,生态修复工程仅仅靠科技和农业部门的“单兵作战”显然“力量单薄”。
以都昌县多宝乡土地沙化治理为例,该县科技局副局长陈志强指出,虽然当地湿地生态修复的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但要根本上扭转沙化现状仍然艰难。鄱阳湖周边仅都昌全县被沙化的湿地面积有4万亩,目前仅仅600亩基地内的治理还处于“示范”阶段,要将沙化治理工作在鄱阳湖周边全面推广,必须要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从全局考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他建议建立生态补偿的治理机制,健全制度保障,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逐步探索征收资源开发补偿税费,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二是给予资金倾斜,加大投入力度。星子县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玲表示,利用“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及“三级湿地”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还只是在少数村示范,今后还要在全县进行推广,但是她也坦言,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如果下一步要推广,巨额经费从何而来将是第一大难题。除了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预算内财政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外,通过财税和信贷政策优惠,引导社会资金和外部企业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中来,集合资金、人力、科技优势,形成生态修复规模效益。
三是借力科技创新,建立生态修复科技支撑体系。江西省山江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鄢帮有认为,治理最终还要依靠技术,因此,要重视生态修复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投入,利用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与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对重点项目以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集中攻关。
鄢帮有认为,鄱阳湖生态修复关系重大,要从根本上实现对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修复,既要整合国内资源,调动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参与,也要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