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环保产业:从危机到商机

更新时间:2009-09-16 08: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王康鹏 阅读:560 网友评论0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边住……”

不幸的是,这条大河再也看不到当初的美丽——严重的环境污染让淮河这条承载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第三大河流,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沿岸城市为发展经济,对淮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50%,远远高于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偷排污水、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使其约60%的水沦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到1.3亿居民的生活。

淮河严重污染,反映的正是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忽视环境资源代价的发展方式最终结下的恶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另外有统计报告显示,因污染造成的环境灾难每年耗费掉GDP的10%。鉴于目前的中国经济速度刚好也是10%。这等于是,两者一正一负正好抵消,加入环境恶化的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实际等于零。

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8.1%的速度爆炸式增长了77倍后,环境问题开始了集中大爆发。“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因为污染已经危及到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

不惜环境资源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急需得到扭转。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这两项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约束性指标。

治理污染、节能减排风暴下,正孕育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机会,各类环保资金正跃跃欲试。那么,如何才能将逐利的资本顺利嫁接到治污市场?这里面又有哪些新商业模式可供选择?

治污商机

污染就是商机,治污就能赚钱。越刮越猛的环保风暴下,一个极具成长性的庞大产业正在中国日渐成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韩伟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候表示,统计口径的不同,很难准确计算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但肯定是非常广阔、值得关注的一个大市场。随着中国的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市场空间还会继续成长。

在中国发展模式开始转型时,环境保护必将兴起成为朝阳产业。中信建投分析师安尉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节能减排”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层面的双重呵护,发展前景清晰确定,直接从事大气、固体和水处理的行业是值得看好的投资机会之一。目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实现五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相当艰巨,而资金层面的推动将促使我国节能减排行业迎来持续高速的发展期。

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一般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而中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为52%,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新增城市中水回用量35亿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要达到这个目标,到“十一五”末中国将需新建1000座污水处理厂,全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10000万立方米/日左右。目前,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0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投资就要7.5亿~10亿元,即使是一座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投资也得几千万到上亿元。粗略估计,1000多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总投资就需要数千亿之多。

韩伟表示,不仅仅是单纯的污水处理,相关的如设备升级改造、节约运行费用、污水池的污泥处理等,都很具有投资价值。受市场前景的诱惑,外资巨头已经是不计成本,争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需要及早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环保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统计显示,中国在“七五”期间环保投入了476亿元,“八五”期间达1306亿元,“九五”期间为 3447亿元,“十五”期间增长到了7000亿元。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总投资额将增加到15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9%。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水污染治理投资额将由2700亿元增加到6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8%;大气污染治理投资额将由 2800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5%;固体废物治理投资将由900亿元增加到2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5%。

体制困局

在巨大的商机推动下,中国的治污市场早已经开始启动。但就整个治污产业来讲,目前发展得并不充分,庞大的商业机会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中国过去都搞生产,没有考虑环境问题,到处的水都受到污染。在2007年底之前,我们国家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不到600个,靠600个污水处理厂解决这么巨大的一个污染问题,是不可以想象的。”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文一波认为,环保产业依然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他认为,铁路、公路、机场的投资可以晚一点做,应该拿出2000亿~3000亿投入到环保产业,这种投入是值得的。

文一波说出了环保产业目前面临的普遍性困境。据国家环保部专家的一项测算,“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投资扣除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预计投资后,大约一半的环保投资需求存在缺口。由于污水处理费每年征收不足带来资金难题,有课题组调查发现全国14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中,有一半处于半开工状态。

出现这样的困境,关键还在于环保投融资体制的不健全。政协委员王恒丰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份提案,他认为:环保投融资体制的严重滞后是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表现在环保投资总量不足,比例偏低;投融资渠道单一,以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为主的投资来源方式难以达到投资需要。

中国现行的环保投融资体制,基本还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至今的,投资渠道狭窄。在全国各地,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超过环保投资总额的70%,民间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没有形成。

王恒丰认为,政府要坚决从一些经营性的环保领域退出。一些环保公用设施,如收费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由于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只要收费标准和价格合理,使得投资者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完全没有必要由政府大包大揽。

实际上,在现行的政策下社会资本即使是进入了环保产业,投资回报利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将治污企业的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相融合,有效驱动资本的逐利冲动使其投入到治污行业,这是在目前的体制模式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位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合伙人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这样的实情:环保产业可以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如果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投资人都很愿意投。但现在的投资基本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开发如太阳能上,因为这里一度存在暴利。投在污染治理的资金并不多,始终停留在“说得多、做得少”的地步。原因很简单,利润不够。

依照建设部2005年发布的全国污水治理情况通报,截至当年6月底,全国有475个城市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还有186个城市没有开征。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普遍存在收费标准低、征缴率低的问题。全国约有1/4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收费标准不足0.3元/立方米(居民收费标准)。据测算,依照现在的征收水平,到“十一五”时期末中国污水处理费缺口将达700亿元。

“以前自来水都认为是白用的,污水就直接排。现在要收费,并且数额还不会小,直接就是自来水涨价,居民怎么能接受?这个钱怎么收得上来?连基本投资都收不回来,资本又怎么会进入这个行业?环保产业发展起来很难。”上述创投合伙人说道。

“必须让污水处理由只赔不赚的纯公益性事业,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 韩伟表示,如果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没有经济效益,光投入不产出,投资者就会望而却步。需要给投资者以回报,确立起“谁污染、谁埋单;谁治污、谁受益”的市场体系。

长江、淮河下游的江苏省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江苏境内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此外还有大小湖泊290多个。水域面积占17%,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环保治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江苏省流域治污进度的“拦路虎”。

自2002年起,江苏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该省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作为引导资金,支持流域污染防治中的生态性、公益性项目,大部分用于补贴治污设施和“经营环境”资本的启动。同时,为吸引社会资金,太湖流域4市率先把污水处理费上调至有利可图,污水处理市场迅速被激活,先后有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项目与外方签约,协议利用外资达到2.1亿美元。

2008年,太湖流域在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近300个,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50万立方米/日,比2007年增长了26%。去年,太湖流域196 个城镇污水厂实际处理污水量近20亿立方米,COD削减量85万吨;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约74%,比2007年提高3个百分点。

韩伟认为,目前,国家在环保上需要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比如说减免税收、企业所得税优惠、加快设备折旧等等。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如果跟其他产业一样完全靠企业投入,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只有充分依靠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才能够解决环保投入的问题。

市场体系

创新机制、吸引外来资本投身于治污行业,各地方政府在污水处理厂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6年3月10日,北京市政集团在顺义区李桥镇开建了处理规模达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007年7月,该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运行,进出水水质均按北京市地方标准执行,服务面积达40平方公里。

作为项目投资方,北京市政集团前期融资了7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后,北京市政集团享有25年的经营权、收益权;经营期满,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将无偿地移交给顺义区政府。

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BOT方式,即“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项目的融资与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给当地政府。

目前,北京的污水处理费按用水量计征,居民用水每立方米为0.90元,其他用户用水每立方米为1.50元。如果简单按照每吨1元的污水处理价格计算,顺义污水处理厂每天净化8万吨水,可实现毛收入8万元。

按照毛利40%的水平计算(光大证券在2009年1月的汇总报告,其研究覆盖的9家水务企业中,污水处理有6家毛利率高于40%),北京市政集团只要7年左右时间即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在长达25年的经营期限内,北京市政集团的总体收益率可以达到2个亿以上。

兴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郑方镳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评价说,经过实际验证,BOT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治污产业的一个有效模式,政府不花钱把想办的事办了,投资者也能获取到稳定的收益。目前,BOT模式得到了积极推崇,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

如果说BOT模式解决了治污前期投资的问题,排污权市场交易的顺利流转,则是为整个治污产业的继续成长,提供了体系保障。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克服掉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

排污权又称排放权,是指排放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分配的额度内,并在确保该权利的行使不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享有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这个概念,他设想污染者可以从政府手中也可以向污染者购买排污权,污染者相互之间也可以出售或者转让排污权。

目前,世界上排污权交易比较成熟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预计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类似碳交易市场模式,中国试点推行了排污权交易。去年8月14日,财政部、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在无锡举行启动仪式,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太湖周边5家企业以每吨化学需氧量(COD)指标4500元的价格,购买了共计817吨的COD排污指标的申购合同,共向当地财政部门支付了295万元的有偿使用金。

依据试点方案,2008年在江苏省太湖流域建立COD排污权一级市场,2009年在太湖流域适时推进氨氮、总磷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2008~2010年逐步建成排污权动态数字交易平台,即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也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市场。

郑方镳告诉记者说,但配套建设同样很重要,如对企业排污总量的监控,区域排污权总量的确定与企业排污权分配额度的设置等。在建立一级市场后,怎样使得排污权真正交易起来,则是该制度落实的关键。

目前,排污权交易发展的最主要难题,在于没有一个跨地域、跨行业的统一交易平台。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体系建设,但是这都是一地、一处,在一个条块分割的区域性市场上,并不能够实现完全的市场化。

去年5月,环保部专家对江苏、浙江两地排污权交易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后提出的报告,指出了跨区交易的难题:买方政府认为,大量资金购买了排污权,本地排放总量增加。出售方政府则认为,指标就是GDP,有排放指标余量,就有了建设新项目的空间。跨区交易实现难度大。

排污权交易未来的理想状态是,在一个全球、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市场上,排污权能够像股票一样自由买卖。那么,环保产业将实现资本化和金融化,企业的治污成效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变现,环保产业的完全市场化商业运作将最终明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环保产业:从危机到商机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