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气候变化谈判:变薄的草案 变厚的问题
历时两周的联合国2009年第四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9日在曼谷结束。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说,此次谈判虽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推进,但“在政策层面没有进展”。这与他此前的乐观预期落差较大。
舆论普遍认为,对于即将在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曼谷谈判留下的仅是“变薄的草案和变厚的问题”。
时间:迫在眉睫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来自180多个国家的代表经过激烈交锋、争论和最后时刻的妥协,终于达成“巴厘路线图”。根据“路线图”,各国代表将在两年时间内进行多次谈判,草拟和整理气候变化新协议的草案,并最终在2009年12月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制定新的国际协议,接续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然而,由于发达国家迟迟不肯承诺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机制,谈判进展一直落后于预定目标。曼谷谈判是哥本哈根大会之前的倒数第二轮谈判,而11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最后一轮谈判日程仅为5天。因此,德博埃尔在开幕式上说“时间迫在眉睫”。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这样形容时间的紧迫性,他说:“气候谈判正以冰川移动的速度缓慢推进。就连冰川融化的速度都比人类保护自身的进展要快。”
就在本轮谈判期间,亚太地区频繁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更加凸显出气候变化的恶劣后果和谈判时间的紧迫性。9月26日以来,菲律宾、越南、泰国和柬埔寨先后遭到热带风暴“凯萨娜”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9月30日以来,印度南部地区连降暴雨,由此引发的特大洪灾造成300多人死亡,150万人无家可归。
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气候中心的专家赫尔默指出,极端天气状况的增加正是气候变化的恶果之一。联合国副秘书长海泽说,这些灾害进一步表明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障碍:政治层面
德博埃尔在谈判结束时明确地说:“本次谈判在政治层面并未取得进展。减排指标和资金这两大问题是根本障碍。”
他说,尽管本次谈判将原有200多页的气候变化谈判草案压缩了近一半,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方案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仅止于此”。
他说,尽管挪威承诺在202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40%,为其他发达国家树立了榜样,但众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并未制定明确的温室气体量化减排目标。而发达国家也未就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提供资金支持等作出具体安排。
在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世界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和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这为应对气候变化营造了有利的政治氛围。然而在此次曼谷谈判中,美国的立场并未有所改变。
就在人们希望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实质性措施会对美国起到敦促作用的时候,美国代表团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却表示:“美国只会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不会因为其他国家的行动就感到有必要做什么。”
奥巴马的能源顾问卡罗尔·布劳纳曾明确表示,旨在减缓气候变化的清洁能源法案在今年内不可能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分析人士认为,在此情况下,美国代表在曼谷谈判和巴塞罗那谈判中不太可能承诺大幅度的减排指标。这甚至可能阻碍美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对自身减排目标做出承诺,给大会达成新协议的前景蒙上阴影。
隐忧:“推倒重来”
在谈判中,发达国家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即放弃《京都议定书》这一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另起炉灶制定一个新的、单一的法律文件。这无异于把过去数年艰苦谈判的成果付之一炬,放弃2007年谈判各方共同达成的“巴厘路线图”的双轨制谈判方式,因此受到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坚决反对。
本次气候变化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介绍说,过去两周的会议中,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消极作为”的态度。它们一方面在自身减排指标、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方面拿不出令人满意的方案;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减排要求、技术转让机制等一系列具体建议,它们又没有作正面回应。
分析人士认为,在哥本哈根大会之前谈判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把精力集中到如何落实《公约》和《议定书》上是最务实的做法。如果《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被推翻,当前整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及业已建立的一套制度将被摧毁。
对于发达国家的“新声音”,德博埃尔不以为然。他说,在所谓“单一新协议”连影子都看不见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在连礼物还没有的时候就讨论包装纸的问题。”他对新华社记者说:“‘巴厘路线图’下的双轨制谈判不应该被抛弃。”
德博埃尔说,在11月巴塞罗那谈判开始前,“各国领导人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排除基本减排目标和资金问题上的障碍。”倘若这两大问题不能解决,“哥本哈根大会就不能被称之为成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