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达水就越黑吗?
据媒体报道,安徽省合肥市2005年至2008年工业废水排量从6462万吨锐减到2093万吨,而全市工业增加值却从292亿元激增至609亿元。合肥的治水实践生动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据了解合肥市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17%以上,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与此同时,合肥市依然天蓝水清,与北京、珠海同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级园林城市,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安徽省阜阳市委、市政府不久前开展了阜阳—合肥结对合作交流活动,对口学习了合肥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学习中,笔者认为合肥市治水的做法有以下3点值得各地借鉴。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治水作为民生工程。合肥市提出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的响亮口号,把治水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合肥市在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中,要求所有招商引资人员牢记“再大的工业项目也应该是绿色的”、“合肥绝不要污染的GDP。凡是在环境指标上不合格的项目,即使经济价值再高,也会被否决”这一宗旨,让绿色项目和绿色发展成为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二是高投入换回了高回报。投入是关键,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后盾,合肥市在治水投入上逐年增加。合肥市2001年~2005年环保投资为59.6亿元,2006年~2008年环保投资为64.6亿元。2007年、2008年两年环保投资增幅均超过40%。4年多来,这个市共开工建设水环境治理工程 90项,概算投资94.61亿元;仅2008、2009两年,合肥市就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1.7万吨/日,新增污水主干管网1101 公里。
三是规划先行,与时俱进。合肥市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力,并配套出台若干政策,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2006年以来,合肥市先后制定出台或修订了《污水专项规划(2007~2020)》、《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方案》、《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和《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及其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涉水重大项目实行总量控制。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中,“越发达、水越黑”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成为一些城市管理者对水污染治理消极作为或不作为的理由。而合肥市在治水方面的经验充分证明,“越发达、水越黑”并不正确。各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应学习、借鉴合肥市的经验,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努力做到绿水、金山兼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