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诉求催生北京环保产业发展
20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周期。
对中关村来说,前20年全球的大潮是IT产业。而今,在国际大潮锁定在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中关村又迎来了新的春天。20年前中关村对北京GDP的贡献不到3%,20年以后的今天中关村对北京GDP的贡献已达18%。
这其中,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代表,在新的浪潮中,在政府鼓励、政策配套和自身创新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如今已独树一帜。
政策支持
在北京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决策者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燕友看来,近年来,北京市的绿色环保产业进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从广义来看,凡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都应该算是绿色环保产业;从狭义来看,国家重点战略支持的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也属于绿色环保产业。
张燕友在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表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未来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更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对北京来说,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将是建设绿色北京的重要路径。
从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来看,北京市大力发展全方位的节能环保产业。这包括面向工业、交通、建筑这些领域的节能产业,面向污水处理、大气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环保产业。同时,还要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的发展,主要要形成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三大产业群,建成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利用热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可再生能源。
张燕友表示,下一步,北京市政府要转变对产业的支持发展,通过示范工程的角度对于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据悉,未来3年,在太阳能利用上要达到70兆瓦,改造既有的建筑节能要达到1500万平方米,垃圾日处理量达到1.7万吨。对于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要通过示范工程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北京市下一步要建设市级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按照企业方式运营,打破原有的研发科研体系,力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在促进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方面,北京市会改善金融环境,建立适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绿色环保产业,实际上主要是集中在中关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关村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的规模已达1000亿元左右。
环保驱动创新
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起步最早的应该是水处理领域。北京的污水处理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9年已经达到了中心城区94%的处理率。
作为国内污水处理行业的先知先行者,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近年来绿色产业发展中崛起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膜生物反应器行业的奠基者、领军人物,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看来,碧水源的快速发展源于对创新的驱动和诉求。
“创新的起点和胸怀有多大,创新服务的对象和前景有多大,创新的成果就会有多高。我不是专业研究水问题的,但是我们能成功的关键是在国家最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对水技术的创新。”
文剑平认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而目前可以走通的办法,即是污水资源化,让水资源循环起来。
污水资源化的技术处理有很多种,目前碧水源利用膜技术来进行污水资源化的方法是最大的亮点。围绕膜法水处理技术,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核心,超滤膜应用为新的增长点,碧水源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生活饮用水净化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
从2001年碧水源成立至今,碧水源从两百万注册资本、零利润开始起步,发展到今年可以达到销售额七八个亿,两三个亿的利润的规模,碧水源用技术站稳了脚跟。
据悉,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在国内市场中占到60%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可与GE、西门子等大公司相抗衡。其2008北京奥运龙行水系工程以及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等大型国家工程,更是对民族企业在污水处理领域获得国际话语权和对等权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文剑平看来,碧水源今年4月份在创业板上市,股价连创新高,其原因并不在于他做得多么好,而是因为公众和社会对于整个技术和水行业的关注和认可。
产业升级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的发展亦是在环保诉求推动下,城市水资源管理运营商转型和升级的典型代表。
北京排水集团是一个具有很长历史的国有企业,之前只是对污水治理、排水收集的简单处理,而今,集团被赋予了绿色的内涵,肩负着技术创新和北京排水的产业升级,代表着北京对低碳和环保的绿色追求。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勇表示,在新的时期,排水行业有新的发展定位,绿色环保技术在排水领域也有着新的需求和理解。
蒋勇表示,北京排水集团目前主要负责北京雨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再生水的深度加工以及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从现代排水行业的内涵和定义来讲,是从事雨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利用的角色,核心是污染物的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
“从北京污水处理的发展阶段来看,前一阶段主要是对污水进行有效的收集达标排放。在新的发展时期,排水行业传统的功能定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排水行业发展的责任和任务或者说目标将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提升。”蒋勇强调。
首先,因为涉及到城市的防汛、污水的排除和地下管线的连接,现代的排水行业已经成为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天气异常带来的局部强降雨给城市防汛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排水管线在地下空间的位置非常脆弱和敏感,对它正常的维护运行关系到地下管线空间的安全,关系到地下水质的安全。在未来涉及到数百甚至上千管线的雨污水管线的建设、更新、改造,涉及到上千个污染源排放点的监测和监控上,任重道远。
其次是要处理污水、治理水污染,而且要提升到保障城市水环境的安全的高度,这也需要对整个的产业体系进行升级换代。
再次是不仅要把污水当做污染物,而是要把污水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污水资源化已经成为北京缓解水资源的重要战略。2009年,北京再生水的回用总量已经接近全市水资源配置总量的1/5。
据悉,目前,北京排水集团正在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主要指标要达到四类水质的要求,要从排放标准突破进入到水质、水体标准。预计全面完成以后,每年可以为北京市提高九亿立方米左右的再生水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的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新的任务和目标是要以合理的成本为北京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新兴水资源,这对技术的需求是非常广泛的。”蒋勇表示:“今年我们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联合中关村的一些优秀企业和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国家污水资源化产业联盟,希望打造一个促进产业升级的平台,特别是从一个大型的用户角度来推动相关技术的突破、产业化进程和工程化应用。”
紧抓机遇
近年来,生物质发电同样是节能减排领域关注的热点。
在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目前中国最大的生物质发电专业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质发电专业公司之一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大龙表示,近年来公司在生物质发电上的成果和经验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中国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在农业资源上,中国每年的秸秆量接近10亿吨。如果拿出其中的1/3用于发电,就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同时可以给农民增加600亿元的收入。
其次是政策,国家对生物质发电给予了很好的政策。2006年,生物质发电每度电在脱硫电价的基础上补贴0.25元,之后紧跟着增加补贴0.10元,即每度电补贴0.35元。不久又进行了调整,全国统一上调了0.75元一度,比风电还高。有了政策的保驾护航,生物质发电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三是技术,有资源、有政策,没有很好的技术也无从谈起。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公司收购了丹麦的一家公司,目前公司的技术是采用高温高压的全球最先进的生物质发电技术,成本相对比较低。
管理团队也十分重要,公司的董事会中有四位是外籍人士,其中有两位曾经在世界五百强担任过CEO。有技术、有政策、有资源,最终还要落到人身上,这也是公司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据悉,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农业的废弃物和林业的废弃物来发电,目前已经有21个发电厂建成投产,有50个发电厂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有12个发电厂在建。在短短的4年时间中,公司装机容量接近100万千瓦,占中国生物质发电市场的50%以上。
绿色产业受投资界追捧
相对于互联网、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绿色产业从2009年开始已经成为投资界的重中之重。
北京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叶东表示,近期国内风险投资所作的调查问卷显示,400多家受访企业中80%都把重点放在绿色产业领域。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的绿色清洁技术上所拥有的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了互联网、半导体等领域,居第一位。
作为中国第一个清洁技术和风险投资的公司,青云创投历经了清洁技术领域近10年的发展转变。官叶东表示,从10年前这一领域的无人问津,到如今几乎所有投资机构的蜂拥而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投资大国。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关于风险投资PE研究的教授MartinHAEMMIG在2010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也表示,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和欧洲投资比重已经下降的背景下,很多外国银行仍很关注中国这一巨大的投资地和市场。
他表示,据他掌握的数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今年的前七月份,对企业进行了230亿元贷款,这对于中国的各个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资金,很多的企业都能从中获益。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如此大的投资是非常吸引人注意的。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的政策也非常支持清洁技术的发展,这跟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
风险投资模式应创新
不过,在中国对绿色产业欣欣向荣的投资和追捧的背后,MartinHaemmig教授建议,应更多地关注风险投资的创新,即在资本投资进入的时候,一些刚建立的新兴企业缺少资本的问题。他介绍,美国大约有50%获得资金的企业都投资于“Pre-revenue”,意指那些刚刚建立起来,还没有客户的新企业。
根据MartinHaemmig教授的调研数据,在去年中国的资金流向中,只有5%的资金投给了新企业,这需要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调整。
同时,风险投资担保,这也是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式,这种政策机制,正是中国目前所欠缺的。
MartinHaemmig教授指出,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本,给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平台,会促使中小企业进入创新机制。这一点上,西方已经形成了气候。尤其是美国,实际上主要是风险投资商给硅谷的中小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欧洲,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多风投资金,但政府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帮助中小企业从实验室阶段走向早期的发展。
“这应该是创新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中西方的差异,希望能够引起中国的重视。”MartinHaemmig教授强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