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教授欲找人合作回收烟气中二氧化碳
重庆大学教授童明伟说,CO2(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产物随CO2浓度增加而提高。这个连许多中学生也懂的简单道理蕴含着无法想象的财富———如果他的“回收烟气中的CO2用于作物生长研究项目”能够实施成功,将极大提高我国粮食、蔬菜等农作物产量,其意义不亚于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童明伟教授 |
项目效益
每亩莴笋增收千元
“年轻时我在攀钢工作,对节能减排一直关注。”昨日,童明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几年前他发明的“引射式喷射节水器”如今已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座便器、淋浴、洗手盆等生活洁具中得到广泛应用,节水达到50%以上。
2008年起,他开始研究工业废气中CO2的回收和利用。“CO2是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他说,实际上,CO2和阳光、水一样,又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原料。通过CO2的回收与有效利用形成产业链,建立一套二氧化碳的循环经济模式,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童明伟介绍,在以色列的一项研究中,农作物产量在空气中CO2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提高近10倍,产量提高1倍、2倍的研究更多。
童明伟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市场上的CO2的价格约为800元/吨,但根据他的研究测算实际回收成本只要280元/吨,“以大棚种植莴笋为例,如果把CO2由正常情况下的0.03%提高到0.2%,一年大约需要2吨CO2,成本约为1000元,但每亩莴笋能够增收4000斤,按每斤5角计算,每亩莴笋每年能增收约1000元。如果大面积推广,价格还将大幅度下降。”
“除了大棚,普通种植也可以使用此项技术。”童明伟说。
实验尴尬
无人敢冒投资风险
“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是投资。”童明伟介绍,建设一套CO2回收设备需花费数百万元,但他联系的多家企业不愿冒这个风险。“去年我花钱购买照度计、风速仪、浓度仪等设备,并联系了璧山一家蔬菜公司的基地,打算进行试验。”童明伟说,为了使试验更加精确,他还需要大约40万元经费添置更多设备。由于经费没有到位,他与蔬菜基地的合作陷入僵局。
不过,童明伟对他的项目依然充满信心。他说,我市目前各大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每年排放的CO2量约1亿吨,如果把这些CO2利用起来用于农业生产,其巨大经济效益将难以估量。
专家说法
规模操作有难度
CO2用于农业生产是否可行?记者昨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西南大学科技处处长、农业专家肖亚成表示,CO2对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效果是可以肯定的,因此CO2在农业上也叫“气肥”,在国内外有广泛应用。不过,能否大规模推广童明伟教授的项目,关键的是要确保不含二氧化硫、重金属等有害杂质,影响农产品安全。
重庆方家蔬菜有限公司负责人方进鑫表示,这东西总有点不放心。另外,CO2如何在大棚里操作,对很多公司来说存在技术困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