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节水能赢得淌金流银?
无论是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还是水利设施建设,每到“两会”,总会有很多与水有关的话题。今年的“两会”上,涉及水的问题同样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而每一个关注背后都蕴藏着产业发展和提升的巨大机遇。
进入“十二五”,氨氮将被列为约束性减排指标,污水处理厂面临巨大挑战。图为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库区乐天溪镇的污水处理厂 |
治水——约束性指标的倒逼效应
今年“两会”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在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代表委员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的新部署、新亮点,以水的约束性指标为例,在“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基础上增加了氨氮。“节能减排的指标更加多元,力度进一步增强,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说。
200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显示,我国废水中的氨氮排放总量已达122.6万吨,相当于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的4倍左右,这个沉重的包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十一五”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效果。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认为,受发展水平限制,目前我国部分行业标准的氨氮排放限值还有相当的收严空间,一些行业还缺乏行业排放标准。就运行来说,一些企业缺乏深度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无法稳定达标排放,偷排漏排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早期建设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具备脱氮除磷的功能,需要进行提标改造;不少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不配套,污水负荷率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低下、污水处理费征收不足、监管不力等因素也影响实际处理效果,这些都使我国目前氨氮去除效率总体较低。
经过“十一五”减排化学需氧量的卧薪尝胆,我国在污染源监测能力建设、排放统计数据完整性、减排目标制定及考核实施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实施氨氮减排的时机已经成熟。
调查显示,化工、有色等以高浓氨氮废水为主的8个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氨氮排放总量的85.9%。目前我国有1200座污水处理厂没有脱氮除磷功能,占到污水处理厂总数的60%。约束性指标的实施意味着水处理产业的又一发展机遇,而对于没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污水处理厂来说,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污水处理厂改造势在必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洪臣曾表示,脱氮除磷设施建设投资大,运营费用高,技术复杂,因此,应按照合理的标准系统地规划建设,系统地制定运营策略。还有专家提出,通过升级改造,可有效提高工艺处理能力,提高运行人员素质,但升级改造投资高,在资源有限时,对升级改造的标准、范围需要有所选择。
“十二五”减排氨氮的约束性指标已经箭在弦上,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本区域的减排规划和指标。对于环境管理者而言,如何通过提高标准,以及在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评价方法与监测分析方法,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已经提上日程。对于污水处理行业而言,如何顺应新的指标要求,对产业会有怎样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技术、管理方面还有哪些欠缺和不足,都需要抓紧研究,找到对策。
节水——干旱带来的市场机遇
年过80的老人大代表申纪兰最挂念她的家乡:“平顺县本来就缺水,又赶上一冬天没下雪,山上的不少树都旱死了,我很着急。”
旱情猛于虎。2010年到2011年,我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云南省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广西31万人靠送水度日;北方9省大旱;北京遇到4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到处都发出报警的信号,缺水,缺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目光投向水利建设,得到参会代表、委员们的一致赞同。其实,在兴修水利的同时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卜漱和在接受采访时提出,针对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要提高水利用率,进一步在节水上下功夫。
在如此重大的旱情以及严峻的缺水形势下,节水行业和节水产品将会获得巨大的倍增发展。
就农业市场而言,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但是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使用的喷灌技术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微喷灌的自动控制系统也很紧缺,而且微灌、滴灌设备的价格偏高,农民很难买得起。因此,适合山区的微灌、喷灌设备,以及大量价格低廉的塑料管、阀门、过滤器等配套产品市场空间很大。
就工业市场而言,有分析认为,目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55%,而发达国家则为75%~85%。随着水危机加剧、水价上扬及政策调控,耗水企业将注重建设水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这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据统计,光是全国2000多家大型酒厂的污水处理工程就有几十亿元的利润空间。
随着水价的上涨和阶梯水价的实施,节水市场还可以进一步走进家庭。以北京为例,从目前建材市场的节水洁具来看,最贵的4000多元,最便宜的200~300元,仅仅是更换这些水龙头和马桶就有上亿元市场空间。如果加上全国其他城市,这个市场就更为庞大。
此外,如洗车、洗衣行业也需要更加有效的产品和服务以解决水的问题。在旱灾危机和国家政策辅助的双重机遇下,节水市场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对于节水企业而言,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根据不同档次的产品合理制定价位,是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而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尽早制定行业标准,尽早对节水产品实行强制认证,通过规范市场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造水——面朝大海的商业期待
“汽车可以一天没有油,可是老百姓不能一天没有水,水资源的保障涉及国家安全,我们应该把海水淡化这一项目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在小组讨论会发言中表示。
据了解,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总量已达日均6348万吨,而且每年正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海水淡化已解决了约两亿人的用水问题,目前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淡水资源也在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我国也属于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人口稠密,水资源却相对较少。“2010年全国总需水量达到7300亿吨,供需缺口约1000亿吨。”王会生说,“发挥海水淡化独特的资源利用优势将是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途径。”
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刚刚起步,由于一开始就走市场化的道路,企业因价格倒挂而亏损严重,缺乏优惠政策和财税支持机制等原因也使海水淡化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发展慢、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全国日产量不足全球日产量的1%。
王会生介绍,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我国用反渗透法、蒸馏法、电解析法淡化海水都已经达到了工业生产规模。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吨水成本已降低至6元左右,具备了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他建议,国家应制定海水淡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管指导海水淡化项目实施,并完善海水淡化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对海水淡化水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同时,还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海水淡化企业直接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鼓励水资源贫乏的沿海地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加大水价改革力度,为海水淡化水进入供水市场创造公平环境。“建设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时,应与海水淡化进行比较研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海水淡化水。”
据了解,水电联产是当前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主要建设模式和发展趋势。由于海水淡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和蒸汽成本,水电联产可以利用电厂的蒸汽和电力为海水淡化提供动力,从而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王会生建议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水电联产,对水电联产项目给予整体性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海水淡化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海水淡化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