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减量路在何方?
中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带来了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土地、水甚至大气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是治本良策,实行垃圾分类则可达到垃圾减量近半的效果。各城市均从垃圾分类和加大垃圾回收利用率着手想了不少办法,但垃圾分类和减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积极酝酿计量收费
计量收费初步方案:
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
北京市市政管委会近日传出消息,将在75个垃圾分类示范单位中选取首批试点计量收费单位,另外还将选取个别居住小区进行试点。有关部门将在全面考虑和考察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水平后,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垃圾计量收费政策及标准。
这一信息意味着北京市在大范围推广垃圾分类之后,在垃圾减量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但部分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发出了“垃圾分类都没做好,还计量收费呢”、“计量是按人头收费,还是每天或一个月称重收取”等疑问。
据了解,北京市垃圾计量收费政策的改革将主要以示范单位、试点小区为依托,重点在垃圾流向的中间环节——密闭式清洁站,规范计量标准,建立阶梯式计费的管理收费体系,按照“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少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的原则,逐步实现垃圾收费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促使企事业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主动采取措施分类减量。
参与调研小区:
“随手的事,家里也干净了,还能废物利用,家家都这样不就好了吗?”
记者近日来到了北京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大乘巷西城区教委家属楼。这里的400余户居民从1996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这一坚持就是12年。2007年底,北京市选择30个小区、1500个家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垃圾产生量调研,大乘巷西城区教委家属楼位列其中。
走进家属楼的院落,房子已有些陈旧,但小区内却非常干净整洁。小区内的一些细节耐人寻味:停车棚的顶上有一个汇集雨水的管道,因为夜间下过雨,水正滴答地往下流,下面能装一两吨水的桶内已经快要蓄满水;每棵树的树干上都缠了一圈条子,标明了认养人的名字和楼号;楼道里张贴着通告,4月小区内将进行用利乐包换领购物袋的活动。
记者察看了小区内的两组垃圾桶,桶内的垃圾很少。标识为厨余垃圾的桶内是一个个塑料垃圾袋,散发出浓浓的剩饭菜的味道;标识为可回收垃圾的桶内,有几个塑料瓶和废纸等;标识为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内,有塑料泡沫等物品。
看来,家属楼宿舍家委会主任崔湘文所言非虚。他说,现在小区400余户居民中能做到垃圾分类的占到85%以上。这还是因为有一些租住户,流动人口太多,不然比例还要高。
记者入某户采访时看到,厨房垃圾桶内装着一些剩菜,挂着的塑料袋内装着一些利乐包。这家住户方女士说,这不是小区通知要用利乐包换包装袋吗?客厅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放着塑料包装袋等,一个装着水果皮。阳台上则整齐地码放着少量空塑料瓶、报纸等可回收的杂物。
男主人孙先生说:“垃圾分类一点也不复杂。只要政府提倡,再多做一些宣传,我们也觉得不费事。随手的事,家里也干净了,还能废物利用,国家、个人都有好处,家家都这样不就好了吗?”
垃圾分类现状:
硬件配备逐渐到位,市民及从业人员意识待加强
有数字显示,自2002年北京市推广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有2255个居住小区和社会单位具备垃圾源头分类条件,覆盖人口约470余万。这个变化随处可见。街头、写字楼甚至小区的垃圾箱,由老式的一个,变成了两个或3个一组,分别标注着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有的还分得更细,写着厨余垃圾、废旧电池等。
垃圾分类的硬件已逐步到位,那么垃圾是否如设置者们期望的那样,被分门别类、各就各位了呢?
记者随意选择了北京市街头和两个社区的5组分类垃圾桶,经检查发现,这5组垃圾桶均未做到完全的垃圾分类。在标注着可回收垃圾桶内,仍然很多都是塑料袋里装着混合垃圾,而标注着不可回收的垃圾桶内,却有为数不少的纸张、塑料瓶、玻璃等物品。由此可见,市民并未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