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实施"长治"工程20年 湖北水保事业跨越式发展

更新时间:2009-09-23 13: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 阅读:1063 网友评论0

20年,"长治"工程造福荆楚,湖北省水土保持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

"长治"开创新时代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

湖北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称,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湖北的山丘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据2006年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结果,湖北省有水土流失面积5.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1%。近50年来,全省有600万亩良田遭受土壤侵蚀,土地的生产力不断下降,蓄水保土能力减弱,群众贫困程度加深,水土流失成为制约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

历届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和关心,1989年,"长治"工程的启动实施,开创了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从此,湖北迎来了一个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的崭新发展时期。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告诉记者,20年来,湖北"长治"工程共实施六期,总投资14.8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资2.16亿元,农发资金559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941.60万元,群众投资11.1亿元。项目建设遍布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大别山南麓诸水系三个类型区,涉及宜昌、黄冈、十堰、恩施四个市(州)的15个县(市、区),20年来共对46个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累计治理小流域411条。

"长治"工程实施以来,为有力推动工程的顺利实施,湖北省各项目县(市、区)结合实际,不断健全水土保持机构,逐步开展监测工作,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健全了水土保持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截至2009年4月,湖北省"长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717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改梯39789公顷,水保林183172公顷,经果林63798公顷,封禁治理317326公顷。

绿水青山展笑颜

 

延绵起伏的群山满目青翠,川流不息的河水清澈见底,鳞次梯比的梯田错落有致,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记者近日在湖北省郧县南化塘镇看到的田园风光图。

谁曾想到,就在几年前,由于这里地处鄂西北,降雨少,山势陡峭,土层破碎,加上人们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遇暴雨,泥沙俱下,浑浊的河水肆虐横行,农田水打沙压,农业低产多灾,人民群众的生活停留在极度贫困之中。

1999年,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位于丹江口库区的郧县被纳入"长治"二期工程。经过5年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平均下降了2—3个等级,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蓄水量增加3380万立方米,年拦沙量达23万吨,径流量平均减少43%。

郧县的事例在湖北并非个案。20年来,随着"长治"工程不断地在荆楚大地生根发芽,越来越多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止。

十堰"长治"工程项目区林草覆盖度达72.55%,比治理前的1994年提高25%,森林覆盖率达65.06%,比治理前提高19.43%。治理后地表径流过程普遍延长1.5小时左右,抗旱能力提高5-7天。

兴山县通过经过"长治"多期工程的综合治理,累计治理小流域50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兴山水土流失面积为577.83平方公里,比20年前下降55.72%。

红安县盐店河小流域在项目实施前年土壤侵蚀量达8.64万吨,林草覆盖率仅为42.71%,经过"长治"工程治理7年后,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至2.1万吨,林草覆盖率增加到68.61%。

……

20年间,湖北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组组数字记载着20年来湖北"长治"工程项目区的变迁:20年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89平方公里,工程实施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6.91%,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

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吴遵雄告诉记者,他们开展的微观调查也验证了"长治"工程的巨大生态效益。在对"长治"项目区、利川市马蹄水小流域进行回访调查时发现,河道、塘库的泥沙淤积量比治理前减少70%以上,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达54.0%,比治理前提高30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增强,许多人畜饮水水源的断流时间比原来减少一半左右,动植物群落增加,曾经稀有的山鸡、野鸭开始成群结队在田角林间出没。

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至,一批小流域被树为全国、长江流域的典型。截至今年4月,在湖北省15个县(市、区)已开展的"长治"大示范区建设、预防保护、生态修复及重点工程建设中,经国家验收达标的项目区有31个,小流域有320条。其中,兴山县、利川市被命名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秭归县、夷陵区被命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太平溪、蛤蟆口、马蹄水等17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示范小流域,盐店河、栗子坪等7条小流域被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称号。

山清水秀民致富

 

治山治水,治穷致富。"长治"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步迈上小康生活。

湖北宜昌市夏阳河流域纵贯高岚外十里画廊自然风景区,也是鄂西北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近日,记者沿着夏阳河采访发现,高规格实施的坡改梯工程、昭君白鹤优质茶基地、优质薄壳核桃基地相继映入眼帘。

这一切,得益于兴山县实施了20年的"长治"工程。自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县以来,兴山县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路,该县在张家河、盐水河等10条小流域兴建万亩坡改梯,建成黄粮、榛子3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建成经果林基地5666公顷,兴办各类绿色产业企业125个,全县人均纯收入由20年前的467元增长到如今的3369元,增长7.21倍。"长治"工程成为助推兴山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治理区农民的一条新致富路。

据吴遵雄介绍,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区始终把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作为重点来抓,在措施布设上,因地制宜,力求效益好、见效快。20年的实践证明,"长治"工程有效地拉动了项目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群众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据统计,湖北省"长治"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增产粮食8亿公斤,增产果品7.3亿公斤,5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问题,数十万农民因此走上富裕发展的道路。

民以食为天,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改造坡耕地,湖北新增基本农田62万亩,项目区内耕地地力有了很大提升,农民吃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恩施州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年来通过"长治"工程新增基本农田21.96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大力改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上升,项目区农民吃"返销粮"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不仅如此,项目区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准远远超过防治区外的群众。以"长治"工程重点县秭归县为例,通过20年的"长治"工程建设,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治理区74%的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达3050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土保持充当先锋。吴遵雄说,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小流域治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同时,小流域环境条件的治理,解决了群众通行、吃水、用柴等生活问题,推动了项目区的新农村建设,涌现了像丹江口市凉水河、秭归县周坪河、巴东县响水河等流域一批新型的乡村集镇居民区,呈现出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农村景象。

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小流域后,通过种植板栗1314亩、实施封禁治理16712亩等一系列综合治理,目前该村面貌焕然一新,路变宽了,池塘的水变清了,还用上了清洁干净的沼气,150人摆脱了贫困。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20年"长治"工程,成为环境建设的"生态工程"、山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在水土流失地区和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相关访谈铸造"民心工程"

 

——访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

 

新华网湖北频道9月23日电(周长征卢继苟郭嘉轩)湖北省启动实施"长治"工程20年来,很多项目区成功地实现了"山清、水秀、人富"。湖北省各级各地是如何组织实施"长治"工程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启示?近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采访了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刘烈玉。

刘烈玉指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障。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湖北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为主任,发改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长治"工程的实施,项目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各项目县(市、区)把"长治"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小流域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内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与乡镇、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水土保持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各项目(市、区)完善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技术管理支撑,为"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烈玉说,为保证工程的建设管理质量,各项目县(市、区)按照相关规定,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或出台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使用报帐制等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不断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建后成果维护,以确保"长治"工程能建得成,保得住,治理成果能持久发挥效益。

在实施"长治"工程中,各项目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为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成为湖北省"长治"工程的一大特色。

刘烈玉说,湖北省"长治"工程体制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资金来源日渐拓宽,"三民"水保蓬勃兴起。"长治"工程实施初期,小流域治理工程多以乡为单位组织实施,农民投工投劳,治理资金主要依赖国家补助,来源单一,工程建设存在质量标准低、进度不快的问题。"长治"工程实施的中后期,各项目县(市、区)加大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各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等治理机制,通过政策驱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利益拉动,吸引了集体、民营、个体等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了治理资金来源渠道,极大地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二是适应"两工"取消新变化,探索工程投工新机制。针对农村"两工"取消等新情况,各地加大工程投工新机制的探索,推行投工承诺制,实行折资代补制,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减少人工投入。

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思路上,湖北也实现了由单一综合治理向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兼顾转变。刘烈玉指出,各地在突出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各地把人工力量同大自然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发挥生态自我修复作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同时,从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快基本农田、水源、饲草料基地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促进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尽快恢复植被。

水土保持,预防为主。刘烈玉说,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县(市、区)水利水保部门以水保法律法规为武器,以水政执法队伍为依托,深入宣传、广造舆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有效地巩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

针对下一阶段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刘烈玉表示,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工程等项目,以点促面,力争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同时,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按时发布全省水土保持公报。二是要硬化措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扩大影响。三是要加大投入,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探索并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筹措生态建设补偿资金。四是要强化宣传,开展多形式、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深化全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树立良好的形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实施“长治“工程20年 湖北水保事业跨越式发展…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