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合作/投稿:010-658156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发邮件

为助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谷腾环保网隆重推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技术与企业新媒体传播计划》,七大新媒体平台,100万次的曝光率,为环保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带来最大传播和品牌价值。

    
谷腾环保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世博会环保创新与文化功能引发关注

更新时间:2010-04-22 14:04 来源:新华网 作者: 阅读:2173 网友评论0

21日,世博会倒计时100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上海。这场世博盛会在“低碳生活”上将有哪些创新?中外文化交汇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本届世博会将为中国留下什么?“新华视点”记者带你走进世博会的精彩世界。

“科技世博、低碳世博”什么样?

走进热火朝天的世博园区,上海企业馆虽不显眼,但半透明的外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用回收的废旧光盘制成的聚碳酸酯,用它做建筑外立面既节能环保,又增添了艺术美感。”上海企业馆项目总经理顾抒航说。

“环保概念”在世博园随处可见。5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墙,世界最大;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全国第一;4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上海为打造“低碳世博”可谓费尽心机。

除了中国的各展馆外,参展各国的场馆也尽显“低碳生活” 之美。

在占地3000平方米的丹麦馆螺旋形坡道入口,显眼地摆放着特有展品——自行车,还有一个即将注入哥本哈根海港碧水的池塘。5 月1日世博会开幕后,观众即可体验北欧的“低碳生活”:骑上自行车,或者脱光鞋袜,将脚趾浸泡在清澈的海水中享受夏日的清凉。

德国馆的绿色建筑技术,西班牙馆的环保藤条材料以及如同一个没水、没电、没热的“原始洞穴”的伦敦零碳社区——低碳技术把世博园区装扮得美轮美奂。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中国作出减排目标的郑重承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下,世界更加关注中国如何践行低碳理念,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在承诺后面临的第一次“能力测试”。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积极贯彻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理念,实现园区低碳排放和生态和谐。

据了解,上海市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制定《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有关方面正在制定整套“低碳方案”。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说:“据测算,相关低碳措施在世博会期间能够抵消碳排放的60%至70%,经过不断改善措施,力争在四五年内实现碳平衡。”

践行“科技世博、低碳世博”的努力,将点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海内外舆论认为,本届世博会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中外文化融合碰撞出什么“火花”?

1月19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已经有192个国家和50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国际参展方的数量创造世博会的历史纪录。同时,国内31个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也将全部参展。

有关人士表示,逛一次上海世博会,相当于旅游近200个国家。在长达184天的会展期间,中外多元文化以世博会为平台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异域风情和中国元素的交相辉映值得期待。

名为“玉兔宫灯”的澳门馆,就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一个典型。该馆造型来源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兔子灯笼,而“兔子”的色彩却大胆运用了西方的荧光色系。中国湖南馆以德国数学家发现的“魔比思环”为造型,凝聚了东西方的共同智慧。

有“海贝壳”美称的以色列馆同样体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情。这个由两座流线型建筑组成的展馆宛如一双环抱的手。设计师解释说,场馆设计借鉴了东方哲学的阴阳太极理论,暗喻着对立统一、和谐共生之意。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里,文明交流的印迹比比皆是。宛如淡紫色蚕宝宝的日本馆名为“紫蚕岛”,这个爱称是从近3600个中国人所取的名字中挑选而出。墨西哥馆以 “风筝森林”广场为核心,通过风筝这个中国元素拉近两国文化……

文明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展馆建筑的丰富创意中,它还将通过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直接在人们的心灵中打上烙印。

据杨雄介绍,世博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活动将超过2万场次,平均每天有100多场。

在多姿多彩的文艺演出中,人们不仅将领略气势恢宏的开闭幕庆典,还能欣赏到法国影星阿兰·德龙首创的音乐剧,聆听《玫瑰人生》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波兰馆副总代表鲍格丹甚至热情洋溢地发出了邀请:“晚上十点后到波兰馆的年轻人专场,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吧!”

与此同时,众多世界艺术珍品也将借本届世博会来到中国。在丹麦馆的一泓碧水中,参观者将看到守望了哥本哈根海港96年的“小美人鱼”雕像。法国馆里,游客们将欣赏到出自高更、塞尚的名画,还有雕塑大师罗丹的《青铜时代》,这些“国宝”是第一次集体走出法国。在瑞士馆,人们不仅可以观看360度全景水幕电影,还能够坐上专门从阿尔贝斯山运来的缆车,体验田园牧歌式的北欧风情……

“后世博时代”能留下哪些物质和精神遗产?

5月1日至10月31日,全球瞩目上海世博会。然而,盛会之后呢?世博会的精彩将为上海、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那些“遗产”?

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表示,中国政府是将“筹博”、“办博”以及世博会之后的运作当作三个环环相扣的阶段,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科学决策和规划的。

世博会落幕之后,围栏一拆,这里将自然融入上海大市政,扮演起上海商贸、展览、文化、会议中心区的角色,二次开发可刺激当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新一轮经济发展。

以场馆为例,世博会中国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加上规模庞大的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世博轴等,如此壮观的现代化公共建筑群,当成为上海新世纪腾飞的基石。

吴强认为,世博园的建设不仅让住在棚户区的1.8万户居民的生活条件迈上新台阶,而且为 200多家企业提升产业能级开辟了新空间。

经济意义上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而世博会留给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笔精神财富。

在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坐落着几乎与世博会历史一样悠久的江南造船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这里规划有世博会的两个主题馆、18个企业馆以及一片占地约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值得庆幸的是,浦西园区中“最老资格”的部分近代工业建筑群被永久保留下来,为世博会再利用。由此,上海重要的城市历史文脉被保留下来了,筹办世博会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精神内涵。

不仅是标志性工业建筑,世博园区周边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在“筹博”过程中也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出来,大约1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之苦。最终拆除的大都是“挤在工厂缝隙中、实在不适宜居住的危棚简屋”。

吴志强称这是令自己“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因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因此“人文关怀”应处处体现,防止“大拆大建”损害百姓权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

关于“世博会环保创新与文化功能引发关注 ”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谷腾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2’第九届典型行业有机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十四五开篇之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第三阶段,VOCs治理任务…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2021华南地区重点行业有机废气(VOCs)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交流会

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全国掀起“VOCs治理热”,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5月31日,在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调研论证、反复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