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与东盟环保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在与东盟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时,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和合作,4月初,环境保护部专门组建了中国 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日前,记者独家专访了该中心主任唐丁丁,就目前中国和东盟间环境保护合作的状况作了介绍。
云南广西加强环境保护建设
唐丁丁说,近年中国与东盟开展环保合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创建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山水相连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由中国(云南、广西主要参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六国组成。参与其中的云南、广西两省区率先积极加强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建设。
云南目前已拥有自然保护区152个,总面积28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9.91%。广西设立了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6处,总面积143.16万公顷,森林面积达1287.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2%。
两地都重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及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据统计,2008年云南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7座,建有排水管道8014公里(其中污水管道2403公里),形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6.70万立方米/日。全省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32座,形成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11.621吨/日。广西则在2008年新建成投产2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680吨/日,并有18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至2008年全区已拥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6座,无害化处理能力为6303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8%。
云南和广西同湄公河下游国家一样,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云南开展了“以奖促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示范,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108万元。广西申请并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项目15个,中央补助资金1022万元,自治区配套280万元。两省区通过开展以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四治一控”工作,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建立大湄公河次区
域环境合作机制
唐丁丁介绍,为促进中国经验与周边国家的分享,环境保护部今年3月和泰国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农村清洁发展”的中泰友好研讨会,加强了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沟通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中国在澜沧江 湄公河国际开发项目、国际环境条法、东亚酸雨监测网等方面与东盟开展了密切合作,海洋环境保护、跨境生态安全、热带雨林保护、泛北部湾环境合作机制等合作也在不断深入。环保合作已成为中国 东盟合作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唐丁丁告诉记者,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合作作为一个以项目推动为主的全面合作机制,十多年来已在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扶贫、流域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体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是在自然保护区间可以起到功能性连接的合适的生境区域。根据生物物种的重要程度和脆弱程度,该项目在6个湄公河国家选择了9个重点区域。在选定区域的试点区建立保护走廊,恢复和维持现有国家公园和野生生物保护区之间的联系,巩固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收益。目前,云南和广西的三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示范项目正顺利开展。该项目也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在该领域开展生态恢复与扶贫、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合作。
除中国外,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5国都是东盟国家,中国积极参与该区域的环境合作,也为进一步与东盟地区开展环境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盟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的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属于东盟中的后发国家,中国积极推动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将有助于改善东盟整体环境状况。
搭建中国和东盟环保合作平台
唐丁丁介绍说,新成立的中国 东盟环境保护中心主要负责涉及东盟框架下的环境领域合作,拟定中国 东盟环境项目合作的规划建议,协调落实中国 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工作,推进中国 东盟环保产业合作等。中国 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将促进中国 东盟环保产业市场的建立,加强环境产品与环境服务业的流动,促进其在经济合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唐丁丁透露,中心今年将积极推动中国 东盟环境工作组、环境高官会等机制的建立,与东盟国家、相关国际机构等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搭建合作机制与框架。重点落实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东盟国家环境部门共同制定的《中国 东盟环保合作战略(2009-2015)》6个优先合作领域,包括现有的加强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促进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标志与清洁生产合作两个领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环保产业合作及相关项目。
唐丁丁强调,中国 东盟环保合作中心未来将打造成准国际模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