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污染企业“战略转移”以邻为壑
据1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盘点近年来的重大污染事件可以发现,“老少边穷”地区正成为高污染企业迁徙的目的地与污染事件的频发地。
污染企业向“老少边穷”地区悄悄迁徙,是缘于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的招商引资部门明确表示拒绝“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已经着手建立环保淘汰机制,清剿污染大户,叫停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有句老话叫“东边不亮西边亮”,对于那些已经被发达地区拒绝的“污企”来说,他们如今“沿着从东部向西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发达地区到内陆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迁移,向老少边穷地区挺进的“战略转移”,的确体现了这样的“智慧”。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宁可毒死,不能穷死”仍是不少地方的惯性思维,使得环境监管形同虚设。
一个超级典型性的事例是,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中的排污大户、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企业”的石药集团,就是在河北遭到抵制后,搬迁到了托克托县。石药距离最终端的“污水湖”约23公里,而其间埋下约23公里长的地下排污暗道。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管道和蓄水池竟是政府给污染企业“专门量身定做”的,叫人彻底领教了什么是“宁可毒死,不能穷死”。
招商引资,的确是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的重要抓手,但这必须以保护民生利益、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为首要前提。在政绩工程的冲动下,在不少地区全民招商引资的狂热中,我们惊诧地发现,不少污染甚至是高污染企业,频频成为一些“老少边穷”地方的“座上宾”,不仅给足优惠政策,有的还成为了当地的重点保护企业。很多地方政府考虑到企业纳税,考虑到GDP,对于环保管理往往流于表面,这也造成很多企业有恃无恐,“这个地方不让我排,我换个地方继续排放。”
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宁可毒死不能穷死”的畸形发展观还在一些地方横行,说明在一些地方官员的心中,GDP还是“大爷”,环保仍是“孙子”。他们之所以还死磕“宁可毒死不能穷死”,一方面是目前环保执法的力度微弱,不足以震慑污染企业;另一方面,早就在实行的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机制,尚欠“火力”,这从近几年各地频发的污染事件上就可以得出答案。
污企“战略转移”到“老少边穷”地区,其实是以邻为壑,最后损害的是全体国人的生存生活环境。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相比“十一五”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环保考核提出了更具体、明确的要求,期盼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机制能更有威力和刚性,让“宁可毒死不能穷死”的畸形发展观早日被抛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