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斌:当前土壤修复产业面临三大瓶颈
5月30日上午,“2012年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在北京辽宁大厦举行。论坛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就当前重金属污染修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瓶颈做了分析讨论。
我国土壤修复事业起步较早,在“六五”时期就已被提出,但随后没有良好发展。陈同斌回顾:在2009年湖南郴州土地修复项目被列为863项目时,便有人提出质疑——土地修复是否真有这么重要?如今血砷事件的阴影尚未退去,而土地治理的进展却迟迟未迈步。
陈同斌指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技术尚不成熟,修复企业的技术借鉴国外的较多。国外确有成功案例,但放到国内却常常治理效果不佳。“国内土壤与国外土质不同,一样的治理技术放到国内可能会适得其反,并且污染特征不同,需要对症下药。”
“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不明,市场较为混乱,这同样很大程度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土壤修复市场较为散乱,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都未形成。多为业内人士一致表明,虽然场地修复、浸出液处理、大气处理等相关标准都涉及到了重金属指标,但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仍没有一部完整全面的技术标准作为规范,政府的引导作用尚待发挥。此外,陈同斌表示,土壤修复产业之间应当充分交流。虽然企业合作一直被倡导,但是合作的机制和深度方面略显不足。“只有行业间充分交流,才能判断出哪些技术是合理的,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不能被浑水摸鱼的人搅浑了水,要以交流促进行业更新发展。”
陈同斌表示,业内技术参差不齐亦是一大弊端。据悉,土壤修复市场门槛较低,甚至一些简单的土木转移填埋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业内很大一部分企业缺少合理技术,也并不加以重视。导致了业内“理论多,技术少,企业技术尤其少”的弊端。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在接受论坛现场提问时亦指出了理论技术化、技术产业化的道路尚且崎岖:“比如从蜈蚣草中提炼重金属,目前已经存在植物提矿技术,但是不可能走向市场,因为没有经济价值。土壤修复有很多技术构想,但距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