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尝试垃圾分类的“杨波模式”
去年以来,上海在1000多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将可分类垃圾袋、干湿垃圾桶发放到居民家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作为一个未被列入全市垃圾分类试点范围的小区——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的杨波小区,这里的居民却已能自觉地将垃圾分成9类,使垃圾分类率达到了90%以上。是什么原因促使小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呢?日前,一些中央驻沪媒体记者组团走访了杨波小区,了解到了“杨波模式”的运作机制。
民主投票决定“启动”
走进位于永兴路的杨波小区,记者看到,那里的垃圾厢房与很多小区不同。白色的瓷砖光洁如新,各种颜色的垃圾桶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整个垃圾厢房没有异味,没有污水,也没有散落在外的垃圾。不仅如此,这里还被划分成了9个区域来对应9类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塑料包装、塑料瓶、旧衣服、纸张、利乐包、金属、过期药品。打开各个垃圾桶,里面的垃圾果然与桶上标明的回收物名称相一致。而在垃圾厢房的墙壁上,则贴着很多告示,向居民发出提醒。比如,在回收塑料瓶的垃圾桶旁的告示上写道:“瓶里不能有饮料参与,要用清水洗一下。”
记者注意到,在垃圾箱房旁,还有一个洗手池。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居然是热的,这是居委会出资配备的,让居民在倾倒湿垃圾后立即洗手。
杨波小区的居民又是如何养成分类丢垃圾这个好习惯的呢?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众向记者介绍,在闸北区低碳生活科普实践的引导下,从去年9月起,杨波小区开始尝试垃圾分类。由于该小区由业主委员会自主管理,在决定启动前,全体业主举行了一次投票,结果,垃圾分类获得全票通过。
环保社团扮演重要“角色”
张众说,虽然大家都赞成垃圾分类,但要坚持做下去,却很不容易。这当中,环保社团的志愿者们每天的“值勤”起了很大作用。为了让环保理念深入居民心中,“热爱家园”社团的七八名志愿者进入小区,挨家挨户分发区分各类垃圾的科普手册和两个用于干湿分离的垃圾桶。“启动垃圾分类后的几个月,我们每天早晚都会到垃圾箱房旁值勤。”社团环保项目总监郝利琼说。
在业委会的支持下,志愿者们还在小区办起了黑板报,每期都会对严格分类的居民“点名表扬”。“这招真的很管用,我们居民碰面时,总会讨论今天哪家被表扬了,这是一种无形的激励和督促。”小区业委会副主任郑忠芳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物业还专门派保洁员天天对垃圾箱进行冲洗,并出资改造垃圾箱房。
现在,扬波小区每月分类投放的湿垃圾约120桶、干垃圾约60桶、金属每个月约1桶、衣服每个月一桶、塑料总共3桶、药品总共3蛇皮袋。垃圾分类已成为居民很自觉的行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张众向记者们坦言。
在政府、居民、社团的联手打造下,“杨波模式”已初现成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