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自来水陈列馆 揭秘50年饮水史
诞生于1962年的桥西水厂,是惠州第一座自来水厂。它结束了人们挑水吃的日子,让水“自己流到居民家里”,成为自来水。50年过去了,如今运行37年的桥西水厂已经停产。惠州市自来水公司在桥西水厂原址上,建起了惠州供水发展史陈列馆。昨日,这个陈列馆正式开馆,馆内摆出了不少见证惠州自来水总公司50年的老物件,从源头展示惠州供水50年的风风雨雨。
第一座水厂:30人徒手一年建成桥西水厂
坐拥江河湖海的惠州,人们习惯每天一大早从东江、西枝江、西湖挑水喝。那是村民一两个小时才挑够一天的水,桶里溅出来的水就能把一条街淋得湿漉漉的。
1961年春,为了让惠州人喝上净水,当时的惠州镇开始筹建自来水厂。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到惠视察农业生产情况,就拨款25万元给惠州建自来水厂。水厂选在惠州市区水门直街26号。自来水总公司原技术科科长廖卓富还记得,当年没有挖土机,他们就用手挖。山坡上的泥土和岩石非常硬,大家就一点一点地靠手工开凿;没有搬运设备,工人们肩挑背磨。近30人忙活了一年多,建好了桥西水厂。
生产车间建起来了,水厂的办公区还没影。水厂领导就近把旁边的一座关帝庙清理一番,再用木板隔成一个个单间,就成了办公室。1962年9月30日,桥西水厂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规模1500吨/日,因管网限制,供水能力只达到750吨/日。桥西2万多户居民从此吃上了自来水。
第一座泵房:建在木船上两年就“退休”
为了省钱,桥西水厂学习惠阳县面粉厂抽水的模式,把抽水泵架到西枝江边的一条木船上,做可移动泵房。可是不到两年,太阳晒、江水泡,加上3台抽水机日夜不停地震动,1964年泵船因船舱漏水“退休”了。
水厂决定去江门造船厂买条平板铁船做泵房。自来水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杨振煌说,船造好后,他和其他3人去江门取船。铁船没有动力,运回惠州只有用船拖。他们排了好几天的队,终于等到了到广州河南港口的船。早上到广州时恰逢风浪,铁船被吹得左右颠簸。等珠江水一退潮,他们发现,铁船居然被水下的木桩顶了起来。他们赶紧求人将铁船拖离险境,拖往石龙港,进入东江。这次他们不敢再靠岸,只能日夜困在船上排队等拖船。啃干粮撑了十天后,终于等来拖船,把铁板船拖回西枝江水门沙下河段的吸水点。
原管网部副主任林冠中说,当年,惠州每年要发五六次洪水,泵船在江中无法作业,工作人员要潜到水中,拧开接头把吸水泵船靠岸边,等水退了再潜下水去接好接头。当时既没有潜水衣,全凭屏住呼吸,双腿夹住管道,使尽力气用一柄虎头扳手把输水管上的8个螺丝全部拧下来。“天冷水急,只靠憋一口气根本无法在水下长时间停留,通常要3个人轮流来,每人最少要换3次气才能弄完。有些职工还因此耳膜发炎甚至穿孔,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这样的潜水作业,一直持续到1969年固定泵房建好。如今,惠州市自来水公司的水口谭屋角吸水泵房、汝湖虾村泵房,都可以电脑自动化操作。
最初的管网:石棉水泥管常常爆管
桥西水厂建成后,管网只铺进了县、镇党政机关,然后用口径50毫米的管道连到内街巷,建成售水站。居民买水后要挑回家,一担水要一分钱。
当年的水管,都是石棉水泥管或者陶瓷管。天冷、水压大、被车压,经常三天两头出现爆管。自来水总公司原技术科科长廖卓富说,“上世纪60年代,在水厂工作最怕遇到冬天爆管。冬天气温变化大,石棉水泥管热胀冷缩反应强烈,很容易爆管。市区大大小小的爆管,全靠水厂员工穿街走巷、挖道路维修。”
1969年,桥西水厂的主干管换成了铸铁管。到2012年6月,市自来水总公司供水范围内,口径0 .1米及以上管道长度超过900公里。后来,耐压抗冻的铸铁管也逐渐被淘汰。2002年6月起,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系统地对市区部分区域残旧管网进行改造,解决其水压偏低或漏水的问题。随后,供水旧管网改造成了市重点项目,从2005年到2012年6月,已累计投入1 .127亿元,改造各类管径供水管道260公里,其中口径0 .1米及以上管道128公里。自来水如今已进入千家万户,而且有的小区还供应纯净水。
最初的清理:沉淀池里挖泥成“泥人”
早年的自来水厂,净化技术很简单,将江水通过泵房送到水厂,流经一座上下垂直反应池、立式圆形沉淀池、两座普通快滤池,走过沉淀、过滤环节,水就可以出厂了。这期间,江水要先投加明矾,经反应后进行沉淀和澄清处理,然后用漂白粉消毒。杂质沉淀后,应从沉淀池底孔排出。时间久了,池底沉淀物越积越多,底孔都被堵死了,形成近1米厚的板泥地,只能人工疏通排污孔。白白净净的小伙子钻下去,三五分钟出来后,就变成彻头彻尾的“泥巴人”。每次四五个人下去,忙活3小时才能清理完。
1987年,桥西水厂建了1.5万立方米/日的斜板沉淀池,第一次采用了完整的常规工艺:源水-投药-反应-沉淀-过滤-消毒-供水。随后,自来水厂的净化水设备越来越完善。到1999年江北水厂首期投产时,已经使用气水反冲洗系统。沉淀池配备了专门的排泥车,再也不用人工下去挖泥了。如今,正在建设的潼湖水厂,还将使用全新的深度处理工艺。通过臭氧、活性炭的过滤,让出厂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事记
1962年9月30日桥西水厂建成投产,设计规模1500立方米/日,实际产能750立方米/日,原水取自西枝江
1984年4月10日 桥东水厂首期3万吨/日工程竣工试产
1993年1月5日 公司更名为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
1993年9月 河南岸水厂第三期工程竣工投产
1995年1月1日 接管经营陈江自来水公司,设陈江办事处
1999年9月22日 江北水厂首期工程投产
1999年10月 桥东水厂、桥西水厂停产
2005年2月4日 桥东水厂二期改造工程竣工投产
2008年4月 江北水厂二期20万立方米/日工程投产,至此,惠州市区供水能力达70万立方米/日
2010年4月1日 惠州市区执行新水价,实行阶梯式水价
2011年12月27日 潼湖水厂首期建设工程开工
关注
水质:监测标准高出“106项”
昨日,在展馆里,1960年代的高压蒸汽消毒锅、1980年代用的“万分之一天平”摆在展厅中间。
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陈宁清拨了拨天平箱右上角的旋钮说,当年他们配置标液测水质时,就要先用这个天平设好参数,然后根据天平的倾斜度一点点添减剂量,“精确到0 .01毫克。如果操作不熟练,光称量就要花好几分钟。现在用的是现成的标液,直接买来存好,用的时候打开按比例稀释了就行了。”
据介绍,桥西水厂成立时就设了化验室,开展水质检测项目。1990年代,设立了厂一级水质化验室,实行水质三级检测制度。2000年后,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已累计投入800万元,购买各种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如今,除了原定于7月1日实施的106项“新国标”,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水质检测能力已达122项。
水价:28年每立方米涨了1.36元
随后,桥东、河南岸、江北水厂相继建成,陈江、潼侨、三栋、小金口等地的自来水公司,也整合到自来水总公司名下。惠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的供水能力,也从1962年初建时的750吨/日,涨到了70万吨/日。其供水范围也从之前的桥西,延伸向桥东、河南岸、江北,覆盖惠城区、仲恺高新区中心区及周边乡镇130多万人口。
管网升级、一户一表改造、检测手段提升……50年来,随着水处理流程的升级,自来水的身价也慢慢上涨。据统计,1962年桥西水厂初建时,通过售水站对外售水,1分钱1担水。1964年,安了水表的居民家,水价为0 .24元/立方米。
这之后的40多年里,从1984年至2012年共调整了13次水价。资料显示,1984年1月1日起,惠州市区自来水生活用水价格,由每立方米0 .14元调整为0 .15元。到2010年,惠州的水价分别于当年4月1日、2011年4月1日抄见表起(抄表当日起),采用阶梯式水价。2011年4月1日之后,每户每月用水量25立方米以下的,水价就按照每立方米1.5元来算。
28年过去了,每立方米自来水的身价,从0 .14元涨到了1.5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