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膜:有下限,无原则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王家廉指出,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已经普遍接受膜分离技术,但是膜工程可靠性低、运行风险高,其“不靠谱”的主要原因是:制造标准只有指标要求,没有保障达到指标的方法要求,而行业检测和认证又处于缺位状态。
膜之喜:产业年平均增速高于20%
膜工程应用项目最值得关注的应用领域是污水回用、废水零排放、饮用水安全工程改造和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市场已经普遍接受膜分离技术,和十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在15-25%之间,平均增速高于20%。
国家环境保护膜技术工程中心数据显示,中国膜材料市场2011年销售额108亿元人民币,约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六分之一。 污水处理膜工程市场2011年销售额66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但与此同时,膜材料的选择性低,材料品种少,优良性能的膜材料开发不足,导致膜性能发挥受限。成膜工艺落后,材料成型工艺落后,成膜质量处于非可控状态。
膜之忧:风险成本双高
膜质量堪忧:抗污染、抗堵塞的性能差,导致膜分离性能衰减过快,膜寿命无法保证。低端技术市场,低价竞争的市场环境,阻碍了技术创新。
膜工程耗能:单位产水的电耗高,导致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产水率低,有大量浓水产生,二次污染严重,某种程度上存在做无用功的潜在倾向,污染转移也将影响膜技术的应用前途。
工程可靠性低风险高:膜堵塞频繁发生,膜清洗加大了处理成本。工程能耗高、运行成本高,膜更新加大了不应有的应用代价。膜性能衰减快,处理能力迅速下降,导致业主承受风险。
标准有下限但无原则
王家廉认为,导致膜分离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设计不规范:工程技术规范的执行率较低,设计任意性较大,对进水水质的设计要求把握欠佳。
之二是制造不循标准:标准体系决定了我国的产品制造标准只有指标要求,没有保障达到指标的方法要求。即有下限,无原则。
之三是膜质量监督与产品检测和认证缺位:至今尚未建立第三方权威机构来支持这一领域的市场监督的实施。技术监督空白状态加剧了无序市场竞争。
.jpg)
本文由"源板新闻"发布,微信【订阅号】:EnergyandResources.扫描上方二维码加为好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