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狙击战,国外怎么打?
伦敦
余人丧生促使“雾都”摘帽
伦敦的雾,曾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空气污染的缩影,也是许多英国人永生难忘的噩梦。
1952年12月初,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在工厂密集的伦敦城区,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不断蓄积,致使浓雾弥漫,水陆交通几近瘫痪。此后三个月间,伦敦超过1.2万人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难以计数的市民罹患支气管炎、肺结核甚至癌症。
痛定思痛,伦敦决心通过法律整治环境。1956年,世界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台,规定冬季采取集中供暖,首次划定“烟尘控制区”禁止直接烧煤,并将电厂关停或迁出城区。此后,英国又陆续颁布多部污染防治法令,收效显著。
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污染,伦敦要求所有新车必须加装催化剂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并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例如,电动车买主不仅享受高额返利,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能够免费停车。
加强绿化也为伦敦“洗肺”。在人口稠密的城区,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区面积的3倍。
近60年的努力,一系列“铁腕”措施,终使伦敦告别“雾都”之名,从每年被迷雾笼罩近百天,至现在不超过10天。
东京
空气污染诉讼案推动PM2.5立法
汽车尾气是雾霾形成的要因,东京就曾饱受困扰。然而,一场耗时十年的诉讼案,成为日本抗击空气污染的转折。
1996年5月,一些住在东京干道沿线的哮喘病患者认为柴油车尾气污染严重,向日本政府、东京都政府、首都高速道路公团以及丰田汽车等8家汽车公司提起诉讼,要求健康损害赔偿。此后,陆续有在东京居住和工作的哮喘病患者加入原告团,人数最多时达633人。
这场空气污染诉讼案促使日本对PM2.5的立法。2000年12月,东京规定达不到PM2.5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禁止行驶;2003年,要求汽车加装减少PM2.5排放的过滤器,据称新规实施首日,交警在东京主要路口全面检查,让每名司机发动引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如果发现毛巾变黑,则这辆车不许进入东京。
2007年8月,诉讼案原被告双方和解,但希望政府针对PM2.5环境标准开展讨论。2009年9月,日本环境省首次公布对PM2.5的年平均值和日平均值的具体标准。同年,日本制定了号称“全球最严格”的尾气排放规定,要求汽油和柴油中含硫量降至10ppm(百万分比浓度)。
马尼拉
全民短信平台“瞄准”汽车尾气
在菲律宾,每年有超过2000人死于空气污染,首都马尼拉更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据查,“罪魁祸首”直指汽车尾气,占到污染源的80%。
然而,受技术和人力限制,交通部门无法广泛检测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由民间组织发起的“短信举报”成为马尼拉最具特色的环保举措。
菲律宾被誉为“短信之都”,手机持有者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每年发送短信近1.5亿条,青年人是短信发送的生力军。马尼拉民间组织“环境监督”利用这一特点,号召当地年轻人拿起手机作为“武器”,通过短信举报尾气排放不合格车辆,向空气污染宣战。他们还提供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多渠道接收反馈。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环境监督”每周列出排放尾气违规的车辆牌号,将被5人以上举报的牌号告知交通部门,再次测试其尾气排放。一旦不合格,车主必须在一定限期内清理发动机,如果不服从处置,则将被吊销汽车牌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