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土壤安全餐桌安心
更新时间:2014-03-13 09: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郭婷
阅读:635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表达铿锵有力,可见中央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
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舌尖上的安全”不允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加工、消费环节的监管很重要,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抓去坐牢;出售过期、变质食品,处罚相关商家。但如果食品的源头——土壤受到污染,却不是关停几家企业、处罚几个黑心商就能解决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食品从源头开始就遭到污染,何谈“舌尖上的安全”?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可以养活4000多万人。
更加可怕的,不是这些毒粮食被销毁浪费掉,而是进入了市场,被端上了餐桌。近几年,镉大米等现象的出现,早已为这大地之殇敲响了警钟。治理土壤污染,是从源头消除隐患的关键。
在雾霾天,人们会戴口罩;遇到污染的河流,没人会直接饮用。但土壤污染隐匿在餐桌上,无形无色,潜在的危险更巨大。土壤受到污染,污染物会随着食物进入并残留在人体,并传播到更远的地区。而污染土壤的修复,需要几十年甚至更久。污染土壤长期的毒害作用,可能贻害几代人。
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就必须保障土壤安全。餐桌上的饭菜从播种开始,就必须掩着净土,润着清流,散发着清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